物联网设备市场发展机遇
中投顾问发布的《“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物联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物联网产业链大致可分三个网络段:最先是传感网络,通过以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为主的网络,实现对“物”的识别;其次是传输网络,主要通过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下一代网络,实现数据传输与计算;最后进入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PC等终端。对应这三个网络段,物联网产业链涉及信息识别、传感器、智能芯片、电信运营和通信设备五个环节。
从产业链上五环节公司的受益时点看,合理顺序应该是无线网络及系统平台搭建完后,再进行物品的信息存储,然后进行传感设备的安装,因此系统解决方案厂商将较先受益,生产电子标签等存储体的厂商受益较后。但最先受益应当是通信设备商。
一方面,由于物联网的商业建设刚萌芽,目前市场热衷投资的是做身份识别产品和应用的厂商,这些公司规模小,业务量也小,比如上海贝岭。
另一方面,这些从事RFID芯片和二维码引擎技术生产的公司真正做的是行业或企业的闭环应用,如公交一卡通、不停车收费系统以及铁路跟踪系统等,而RFID的长远目标应该是在从制造业到使用者再到服务业的全产业链中形成开环应用,目前离这一目标还较远。
尽管物联网概念得到工信部和电信运营商的大力推进,但这一产业的应用市场还有限,且集中在政府行业和工业领域,对于民用扩展远远不够。投资者应将注意力从不确定的物联网产业下游,转移到确定性较高的产业上游。事实上,物联网业务开展必将对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网络的升级、扩容、优化势在必行。而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资,将对上游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产生实质利好。
万物互联时代发展机遇
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的演进正加速推进,相比PC、平板和智能手机等传统智能终端出货量下滑或增速持续下跌,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2015年第3季度接近200%。中投顾问发布的《“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物联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预计到2018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PC、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存量的总和15,而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思科、Intel等多个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可达200-500亿。其中,消费型可穿戴设备仍将独领风骚,用于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智能开关、医疗健康、远程控制、身份认证,眼镜、跑鞋、手表、手环、戒指、纽扣等不同形态的可穿
戴设备渗透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同时,万物互联将实现物理世界和网络空间的全面融合,连接数量的剧增将使网络价值呈现指数级爆炸式增长,人、物、数据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流程再造,将重构整个社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移动互联向万物互联的扩展浪潮,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相结合,将使我国创造出相比于移动互联网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机遇,而开源软件和开源硬件构成的开放生态环境,仍是成功发展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