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中国
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
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
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
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
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
管理。中国国有
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现代
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
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
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
企业管理转向现代
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
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
企业的单一工厂型
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
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
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
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
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
企业闭门式的单纯
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
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
企业销售网络和
售后服务体系,实现
生产管理与
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
生产管理中,更把
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
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
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
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
生产管理、
营销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
管理、
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
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
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
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
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
企业的现代
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
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
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
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
企业存在着
管理基础薄弱、
管理次序混乱、
管理机制僵化、
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益不佳,致使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
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
企业管理与国外
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
企业管理水平,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国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系统的
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各种
管理理论与学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
管理理论到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种
管理理论与学派并存的局面,包括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
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的
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和美国
管理学家孔茨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在
企业管理实践方面,20世纪30年代国外
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和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
企业规模,以更大的经济实力去占领市场,降低经营风险,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规模效益第一的
管理方式。随后,又在大公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降低成本,通过准时生产和效益生产方式,摒弃了流水线生产中的库存大、周转慢的浪费现象,在
企业管理中取得降低成本和价格竞争的优势。在大公司和低成本的前提下,又把
产品质量作为
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实施质量控制技术和全面
质量管理方法,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再到满意性质量,以适合市场竞争和用户的要求。
从现代
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
企业管理也要经历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是,严峻的市场竞争现实,不允许中国
企业也像国外
企业那样用上百年时间分阶段地去达到现代
企业管理水平,而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效益、成本效益、价格效益、质量效益的
企业管理目标。当前中国一些
企业管理的效益差距明显,甚至有些
企业管理陷入困境。因此,中国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中国
企业的现实状况,在扎扎实实做好
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快
企业管理工作的改革步伐,尽快地实现规模、成本、价格、质量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正当中国
企业管理与国外
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国外
企业管理又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
企业管理中计算机辅助信息系统的建立,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表现为信息技术工程及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兴起,全面研究计算机辅助
管理对
企业管理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的
企业结构重建(Restrocturo)、流程再造(Roengineerjng),突破了以往的
企业管理职能分工理论,不再按照原有的
管理职能划分去进行
企业管理工作,而从组织变革入手去改革
企业管理工作,在
企业管理中涌现出种种新思维、新概念、新做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条件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使世界范围的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一个新时代,90年代以来的
企业管理效益,在保持和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成本效益、价格效益、
产品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又把对客户的最佳服务作为
企业管理的首选目标。为此,
企业重视分析技术变革对
管理工作的影响,重视分析客户的需求变化和购买行为,以求得用最短的
产品开发时间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使得交货期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
企业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包括以高薪技术、新颖
产品去开拓新市场、以调整
企业内部
组织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创新、以重组
企业内外为重点
管理创新,将是跨世纪的现代
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
中国
企业管理的变革与发展,要想赢得持久的市场竞争力,无论从当前来看还是从长远考虑,都必须着力解决下列三大问题:
一、
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
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员在观念、文化、技能、行为各个方面均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形成一批职业
企业家,倡导
企业家精神,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意识、自己动手能力、首创精神、成就感、承担风险和确定目标的能力、自信心、自我表现力、讲信誉、守约、韧性、自我控制能力等。
二、
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是科学
管理的起步。要变无序
管理为有序
管理。“质量第一”的口号非常响亮,
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不下几十种,但质量问题仍是一些
企业产品久治不愈的顽症,关键在于缺乏一套严格、有效的
质量管理制度。必须建立责、权、利相结合、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
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要同
企业产权制度和
企业组织制度的建设结合起来,产权清晰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
企业管理的前提与保证,这是现代
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三、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科学制度要由高素质的人来制定,科学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因而人是重要的,要实行以人为本的
管理。但是,人本
管理不仅不会削弱制度的威力,恰恰是强调在科学制度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作用。人是暂时的,制度是延续的。中国一些
企业老总在位时
管理业绩赫赫有名,但老总一走
企业就衰落甚至垮台,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制度使之延续下去,或者是有效制度不能坚定地执行下去。当然,制度也要变革,但变革制度不是不要制度,恰恰是要完善制度,使制度发挥更先进的作用。制度安排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制度好,坏人难以得逞;制度差,好人会变坏人。制度与人的关系耦合在
企业管理的每项工作之中,即每项工作都要有个制度,又要发挥人的作用,这是中国
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转自:
梦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