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三沈传奇
作者高关中(德国汉堡)2016/12/8
十多天前,我在四川眉山瞻仰了三苏祠。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占了三席,堪称“旧散文的大家”。这次来到汉阴,我又参观了三沈纪念馆。三沈,即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与鲁迅同时代,均为北大文科教授,堪称“新文化的先驱”。只是三苏为父子三人,而三沈是兄弟。沈家一门三贤,而且都是我国最高学府北大的教授,这在中华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观。
祖籍浙江,生长汉阴
其实沈家祖籍浙江吴兴。三沈祖父沈际清(号拣泉)为顺天府乡试解元(第一名)。1867年,左宗棠从闽浙调任陕甘总督平乱,他随之来到陕西为官,任汉中府定远厅(今镇巴县)同知,把家室安在汉阴。三沈之父沈祖颐曾任兴安府汉阴厅(今安康市汉阴县)抚民通判和安康知县等职。就这样,沈家三兄弟出生于汉阴,并在此成长,直到成年后父亲过世,才陪母亲迁回浙江。
三沈虽然出身于浙江书香门第,却也受到汉阴地灵的哺育。汉阴地处陕南,东距安康30多公里。汉江支流月河从县域中部流过,形成一个开阔肥沃的川道,南北两侧有凤凰山和北山。全县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万。土肥民殷,物产丰饶,春麦秋稻,一年两熟,春天菜花金黄,秋季桂花飘香。早在唐代,汉阴就已设县。县城坐落在月河北岸,城池类似西安,呈长方形、棋盘状。这是安康十县区中,唯一保留有部分明城墙的古城,现存西门、一段南城墙。西南城角耸立着一座高五层的文峰塔,又名奎星楼。这是清代一位县令主持修建的。取名“文峰”,以宝塔励志,希望山城兴旺,人才辈出。在塔身中部(第三层)额提“文星高照”,两旁对联“塔势凌云开笔阵,人文启秀焕奎光”。此塔是迄今国内各地仅见的一座城上塔。城中的文庙大成殿至今犹存,碑刻“起凤腾蛟,英才蔚秀”,现为一所中学的一部分。因文风鼎盛,汉阴明清两代出过21名进士。这样的文化氛围也自然陶冶了沈家三兄弟的成长。难怪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参观三沈纪念馆后,写下“地灵育三沈,人杰馨士林”的题词。
三沈纪念馆
三沈纪念馆设在西门附近,原来是汉阴书院和沈家故居,当年三沈生活读书的地方。后来曾作为小学校舍,2004年辟为纪念馆。在纪念馆门口我们遇到了一位儒雅的先生,主动陪同参观,说起三沈的掌故,头头是道,原来这就是为筹建这座纪念馆尽心竭力的胡玉厚先生。正是他,从谋划、选址、筹建、施工到搜集文物、充实馆藏,直到落成开馆庆典,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劳而无酬,也毫无怨言。多年来还义务讲解,人称胡馆长。文化事业需要这样的热心人!他本人的事迹,也值得赞扬。
三沈纪念馆的内院里,北房中央设三贤堂。门窗边对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堂中安置着洁白的三沈半身塑像。上方高悬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所题的匾额“嘉惠学林”。左面墙上,挂着大幅油画,名《启蒙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画上共九人,左起为沈尹默、周作人、胡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右面墙上,挂着地图,为三沈生平足迹图。两侧各厢房则辟为展室,一一介绍沈家三兄弟的事迹和成就。
名士沈士远:五四干将,精研老庄
沈家三兄弟的老大名沈士远,1881年出生。家学的渊源使其自幼即受到良好的国学熏陶。陕南的青山秀水和温馨融洽的手足情谊伴随其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光。二十多岁就被浙江省高等学堂聘为国文主讲。1917年,又被聘至北京大学任教。当时北大是产生新思想的园地,正酝酿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他参与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为保护营救被捕的学生做了大量工作。他既是著名学者,庄子研究的专家,也是社会活动家。后来虽寄身官场,但所任职务始终与教育有关,如湖北省教育厅长,浙江省教育厅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主任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主任,1955年去世。他的一生为中国现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宗师沈尹默:诗入唐宋,书追二王
老二名沈尹默。1883年生。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在杭州多所学校任教,与柳亚子、章士钊、苏曼殊等交往甚密。1913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当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采纳沈尹默的建议,聘请胡适、周树人、吴稚晖、王宠惠等名流学者任教。沈尹默还建议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长),得到蔡元培的同意。《新青年》也得以由上海迁至北京大学编辑出版。1918年成立《新青年》编委会,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鲁迅等7人轮流主编,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后来,沈尹默担任过河北省教育厅长等职,1931年还出任过北大校长。抗战爆发后,他应监察院长于右任邀请到重庆任监察委员。因不满政府腐败黑暗,辞职后居上海。
1949年三野占领上海后陈毅曾造访沈尹默。后来沈尹默参加过人大和政协会议,毛泽东与之亲切握手并称赞:“先生工作得很好,很有成绩,人民感谢您!”还说,“听您的口音,不像浙江话”,沈尹默回答说:“我早年生活在陕南”。可文革爆发,沈尹默却深受迫害,1971年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沈尹默古今诗词,造诣精深,留下大量作品;书法成就,更为卓著,“兼撮众法,自成一家”,为一代书法宗师,可谓“书追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其行书秀雅劲健,行如流水,尤为出色,被誉为米芾之后第一人。中国书坛流传着“北于(右任)南沈(尹默)”的说法,殊不知,这两位书法泰斗都是陕西乡党。
国士沈兼士:小学大成,文史兼长
老三名沈兼士,1887年生,1905年随胞兄自费留日。曾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小学)。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并升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参与创办辅仁大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并写作新诗,为中国新诗开拓者之一;他在训诂、文字、音韵和文献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是中国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他倡导并坚持运用形音义三者来研究语言文字学,是许慎之后1800年“第一个从文字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汉字提出新见解的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沈兼士得知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被时人认为无用之物变卖后,立即争取教育部支持,将残存的1506麻袋大库档案划归北大,开高校整理清代档案风气之先。他还兼任故宫博物院文学馆馆长,将大量次序凌乱的清代档案整理就绪。蔡元培称赞他“有功史学,夫岂浅鲜!”
1927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组织“中亚探险队”欲前往新疆甘肃考察,沈兼士得悉后,为防其肆意掠取我国历史文物,便召集北京学术团体讨论此事,致函外交部呼吁停发其签证,又致函沿途各省阻止调查进行,迫使斯文赫定亲到北大造访沈兼士,答应以采集文物在中国保存为前提,组织中瑞联合考察团前往考察。此事对我国考古学发展和保护西部文物影响深远。
这位国学大师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学术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思想开阔,对西方的科学文化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在学术上他不是一位抱残守缺的学者,而是博识古今中外的通人。1947年因脑溢血病逝。
鲁迅夫人许广平曾记述,北平文化界之权威,以三沈、二周(周树人、周作人)二马(马幼渔、马衡)为最著名。一门三杰,名冠京华,光炳千秋,成为汉阴永远的骄傲。除了三沈纪念馆外,汉阴还在南门外,月河之滨的文化广场建起了高大的花岗岩三沈塑像,永远纪念三沈,让先贤陪伴着一代代汉阴人成长,让后来者见贤思齐!
15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fix.html
转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019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