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使用时间超过60年的老校区,鼓楼校区在很多南大人的心中充满分量。对内它是南大治学历史和文化传承最核心的载体,而对外,市中心的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学生一出校园就能便捷地到达城市各处。回到鼓楼后的孙经纬开始实习,与他同期回到鼓楼的同学也都在市中心的公司或老师的实验室实习。
尽管仙林校区在2012年正式取代鼓楼校区,成为南京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主校区,但仙林周边企业少、就业机会少的事实依然无法使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在留住人才的问题上,仙林目前留住了老师,但还留不住学生。
这也是仙林大学城下一阶段发展的痛点所在。经过10年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这座大学城在教师和学生之外,已经吸引了一批有置业居住需求的居民和相关的服务业从业者。但要谋求更进一步的扩张和发展,它需要更像一座功能完整的城市。
在大学城的基础上向科技城转变看上去是一条捷径。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的事情,在中国官方话语体系中有一个固定的名词:产学研一体化。你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大学教师和学生需要一个活生生的,和社会有真实联系的校园,而不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与现实脱节的大学城。
事实上,仙林大学城2008年就开始筹划这件事了。从那时开始,南大科学园、生命科技园、紫东创意园和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4个园区的陆续启动建设。仙林大学城管委会的计划是,先把硬件的部分准备起来,在园区中引入一些专注于做研发与转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出发,它们还拒绝了加工制造型企业的进驻,并要求园区内的企业研发最多做到中试环节,不得从事生产。
2012年,南京市政府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快仙林大学城向仙林科学城转型提升的意见》的文件,提出要在以仙林大学城为核心生活圈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地区的产业发展。
在这份文件的推动下,仙林大学城开始将产业布局的重心从园区建设转移到了企业招商上。作为一座基础建设和人口导入都已经做得不错的大学城,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在2012年时就曾面临了一次团队危机,“搞城建是我们的强项,但要说产学研合作,我们团队里没有人懂这个东西,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连人才储备也没有。”张青杰说,面对转型科技城的目标,仙林大学城管委会的全体人员集体去了北京中关村、上海杨浦区以及杭州、苏州、常州等城市学习经验。
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杨浦算是中国为数不多依靠优质的核心高校资源,自然生长出来的大学城,也是在大学城向科技城方向发展上最成熟的两个区域。临近北大和清华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经超过30年,是现在最接近“中国的硅谷”概念的区域;而上海杨浦区围绕百年历史的复旦、同济等高校发展科技和创新类产业园,成为上海最具创业氛围的片区。与2000年前后规划形成的中国大学城不同的是,它们的产业发展已经不再需要完全依赖高校在校教师和学生。
这是仙林还无法做到的。考察回来后,大学城管委会结合仙林的实际情况,对几个产业园引进的企业类别做了明确区分:南大科学园以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为主,生命科学创业园以生物医药、生命类产业为主,紫东国际创意园支持文化创意类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则主要引入软件外包和服务企业。目前入驻仙林大学城的这4个园区的企业已经超过了1000家,每个园区都有可免费使用的孵化器和创业苗圃。
其中,南大科学园由南大和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合作共建,今年5月由国务院确定的南京大学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就落户在此。园区主要吸纳大学生创业、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等团队,并提供政策与资金的扶持。
三生万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南大科学园的企业之一。在南大科学园常务副主任谢晓燕看来,它是大学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完成成果转化、走上产业化道路的典型。三生万物公司的董事长麻浩是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的教授,他从2003年起从事荒漠生态治理技术的研发,并在2014年发明了一项名为“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的新技术。这项技术能降低造林的成本,并将荒漠树苗的成活率从5%提升到70%。凭借该技术,三生万物开发的产品已在新疆、内蒙和甘肃等荒漠地区做了示范推广,准备大规模推向市场。
在南大科学园工作多年的谢晓燕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模式之一是“当市场上出现某一方面的技术需求后,拿着这个需求去寻找匹配的科研团队”。而麻浩的技术正好是基于实地需求的定向研发,比起一般的实验室研发具有更高的商业转化成功率。而依据扶持政策,南大科学园为“南京市321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麻浩和他的公司提供了200万元扶持资金、3年免房租的优惠,以及代为申请各项政府补贴等帮助。
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的教授韩冰也有过自主创业的经历,如今又回到学校的科技与产业处担任副处长,主推产学研合作。在他看来,高校教师创业最缺的3样东西是:资金、经验与人才。说得更直白些,教师除了拥有技术本身,几乎欠缺其他所有的创业要素。
与仙林大学城类似,南京工程学院所在的江宁大学城这两年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器,为来自高校的创业者们链接这些要素。韩冰本人就是孵化器“材智汇”的一名创业导师,这是一群由新材料化工领域的专家教授组建的平台,为领域内的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配备职业经理人,并给予创业辅导与资金支持。
但从大学城经营者的角度看,这些在各自专业领域实现的产学研融合从人才引导到众创氛围都还没有成气候。“如果有一个平台既可以了解高校里的哪些研究项目可以转化为技术和产品,同时也了解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维系科技城运转的链路就打通了。”张青杰说。理想状况下,这有点像是硅谷的模式。
仙林在2011年成立了仙林科技城发展联盟,希望将它搭建成一个承担信息互通功能的平台。不过在高校的行政体制框架下,这个平台的角色有些尴尬,也没有真正运转起来。多年来在“唯论文式”的高校职称考核体系下,教师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一直不足。即使在国家层面力推双创战略的导向下,出现了“允许高校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适度地兼职兼薪”等开放性政策,高校教师要真正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产业经营,还要面对从原创技术到工程技术的转化、技术入股的纳税问题等诸多障碍。
仙林大学城正在尝试通过更多的方法将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工作继续推进下去。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在2014年组建了科教服务处,启动了针对高校产学研合作上的基础条件及需求的摸底工作。
无论如何,在这座14年里从无到有吸引了40万人居住、生活于此的大学城,16万高校师生仍将是它最大的创造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