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
2016/12/12
各学校都会认真组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但是,如何组织好这一赛事并取得好的成绩呢?下面是我的一孔之见,希望抛砖引玉。
一、 从激励机制看
第一,对学生,可以用代相关课程之学分、用作撤销某些处分的条件、第二课堂学分、评优评先的可选项目之一、研究生推免加分项目、入党提干的可选项目、直接发放奖励金、学生科研课题结题项目,等等奖励;制度应该条件清晰、程序公开。
第二,对老师,可以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考评、奖金发放,等等鼓励。
但是,在激励机制设计上应该注意处理“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的关系”,我主张,对学生,除奖金发放由学生团队负责人发放,其他奖励由学校组织大家讨论后直接规定;对老师,奖励由学校直接规定---可以探索老师奖金由学生发放的办法(因为有些指导老师是学生直接挂名上去的、而不是老师主动组织的)。
第三,对组织者,应该在岗位考评与奖励基金上有明确规定;此外,还应该建立师生对组织管理者的评价打分制度。
但是,激励机制设计时必须处理好“院系组织动力与跨学科合作的关系”,多学科合作、开展集成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科创的重要条件,但是,为了激励院系组织科创比赛的积极性又常常以院系为单位进行组织考评,这样各院系互相合作的张力小了很多;甚至有的赛事中几乎看不到多学科各学院学生合作的项目。
第四,合理预算专项经费、合理分配专项经费。
二、 从组织工作看
总体来说,我主张:
第一, 以项目和学生为中心,
不要以指导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学生所在系室为中心单元;但是,应该加强对系室主任等专业老师的指导激励。
第二, 从大一就要抓起,
在专业入学教育中,就要将学科竞赛(含“大挑”)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单列介绍;将学科竞赛作为考评系室的条件,但注意:考核系室业绩时只看有否师生参与了赛事、不看参赛师生的排名次序。
第三,建立健全系室推荐、院系组织、学校支持的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
学校团委体系可以负责全校“大挑”的作品初选、中选与决赛选以及事后档案工作等,学院的专业副院长必须负责院系的赛事动员、指导老师业务指导督察等工作(我所在学院多年来就是副院长分管学科竞赛---含“挑战杯”赛事等事宜),学校科研处负责组织评委专家队伍和指导老师队伍的培育、组织和遴选等,学校学生科研立项、验收等组织由教务处管理,系室院系和学校都要制定学生科创计划(大一的四年或五年计划),学校人事处应该制定鼓励本科生参与老师科研的激励办法;有创新创业学院的或有孵化器组织的,应该负责学生科研项目的实验条件建设与入园孵化项目的小试中试等研发服务;学校应该就学科科创工作制定详细完备的工作条例,供各部门各岗位执行,不得形成互相推诿不得缺位。
常见的只团委一家唱戏,甚至只团委学生科协唱戏的局面必须改变,常见的短平快现象必须改观。
三、 从赛事指导思想上看
不能以拿大奖为目的,而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创能力为目的;
不能以一次赛事完了为管理期限,而应以学长毕业了学弟继续深度研发为项目的依归;
不能仅仅就好苗子搞精英教育项目,而应该以提升全体学生综合素质为背景;
官产学研合作、师生合作,干中学、干中教、干中创,不为抽象主义、只为人民解决实际的问题;
要更重视科创工作,要把“大挑”---科创赛看得比“小挑”---创业赛重要,因为大学生创业应该基于创新。
四、 从科创工作本身看
第一, 项目筛选要优先考量创新性、可行性以及社会实际意义;
第二, 筛选项目的人必须是内行,不能马虎;
第三, 好项目应该集体指导,配备强大的导师团;多学科交叉的更应该如此;
第四, 应该对好项目进行早培育,在科研经费上给予支持;
第五, 学生科研、老师科研、科创比赛、项目孵化乃至社会服务等应该联通互动共同进步,不要各自为重;
第六, 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等科普工作;
第七, 改善学生科研条件,活跃学生科研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