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争创“双一流”挖人不惜血本
兰州大学等中西部高校被抢得伤筋动骨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单靠指标、计划,挖不来真正的大师。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只认钱不认情的流动让许多高校头疼。部分高校呼吁,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
“对于我来说,特别害怕听到某某某又被评上了长江学者、某某又被评上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类消息。因为他们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人盯上,不少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就来了,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这位校长的吐槽极具代表性,可是往往他们的极力挽留在不断增高的价码前轻如鸿毛。
校长们的苦恼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最早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孔雀东南飞,中西部高校的有实力教师被吸引到东部发达地区。此后,这种流动一直存在,东部发达地区高校院所借助自己的地理、经济及其他优势,不断挖人。一些原本整体实力雄厚的高校,被抢得伤筋动骨。历史悠久、学术声名显赫的兰州大学,甚至出现过某一学科人才断档的局面。群英荟萃的兰州大学被网友评为“最委屈大学”,人才流失是重要原因。
被掠夺的高校当然奋起自我保护,比如签订合约、要求经济补偿,甚至拒不放人、不给办理人事调动等等,但这些在抢人高校给出的科研经费、安家费、一线城市住房户口、子女入学等条件面前成不了障碍,教授“裸奔”出走不是个别现象,接收学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可以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调动手续。
对于这种无序、恶性流动,教育部2013年年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禁止“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聘期内主动提出离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可以说,这是对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必要、合理保护。
但是,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动,这类问题再次突出。推动力不仅在高校,也在地方ZF,很多省市列出了重点扶持一批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名单,配套大量扶持资金,高校为了确保能当“一流”,到处“挖”人。
与之相伴的是各种“人才计划”。各省市大都以当地名山大川命名,气势如虹,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许多高校还相应地有自己的人才计划。
有多少计划里的“人才”,成为各个高校对外形象的金字招牌,也是各种排名、对比的硬杠杠,甚至有地方ZF给高校下指标一年要引进几个。当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一举成名之后,学校马上推荐其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并进行了公示,可惜,评选结果刚刚出来,他榜上无名。由此可见高校对这些“计划”的孜孜以求。这些各类人才计划的背后是大笔的经费拨款、高度的经费集中,而过于集中势必会产生新的浪费。
今年11月在太原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大会上,特意举行了一场名为“‘双一流’能否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进入世界前列”的论坛。嘉宾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过分强调这些标签和“帽子”,会在两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具有这些头衔的学者应该说是出类拔萃,但也不能说1分之差就是差生,没当成“一流”就不是人才。过分强调头衔,会打击一部分人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各类奖项和“计划”,会使有潜力的年轻学者投入过多精力时间去参评,而忘了追求科学和学术真理的初心,这样会使学术界、个体浮躁、短视,不愿投身长期的、有深远影响的科学研究。在学术界,伤仲永的例子不是个别。
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科,必须要包含一流的研究方向、一流的学术大师,除此之外,还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与国外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相比,中国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我们则落后得更多,而这恰恰是当前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受重视的。
一座城市,如果只重光鲜的地面建筑,而不顾基础设施建设,当大雨来临,势必会遭受灾害。同理,一所大学,只顾门面和指标,只能是地基浅浅。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单靠指标、计划,挖不来真正的大师。
不过,当一所高校的校长在因人才无序拼抢而头痛叫苦的时候,也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高校是不是也曾热衷于引进人才,是不是也将各类“计划”的人数、获奖者放在学校网站的首页?

与此相关,在国内高教界,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从上半年启动开始,就不可避免地置身于挑战与压力并存的环境之中。不少人士认为,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推进,这一轮评估的结果将会影响到高校今后获得的资源投入。
对此,教育部学位中心主任王立生表示,部分省市在确定省域“双一流”建设方案时也一定程度上参照或使用了学科评估结果,因此有人据此推断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将与“双一流”建设直接挂钩。其实,学科评估2002年就开始了,平均每4年开展一次。
这14年来,学科评估一直坚持“自愿参加、免费参评”,坚持学术独立评价的原则。所以,这项评估工作并不是为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项目“量身定制”的。作为学科评估的组织者,我们当然希望各方认可并使用评估结果,因为,认可本身就说明这个评估是具有公信力的。至于用不用、如何用,那是使用者的自主选择。国家根据学科建设的绩效而非“戴的帽子”进行投入,这是资源配置的一种趋势。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省际之间、校际之间围绕高等教育的资源、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学科评估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良性竞争,抑制恶性“挖人”。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创新理念之一,就是“淡化条件资源、强化成效产出”,适度淡化人才的头衔,突出强调人才创造的成果和作出的贡献。比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头衔”,是体现人才队伍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仅依此评价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并不全面。
王立生说,本次评估克服单一“以学术头衔评价人才队伍学术水平”的片面性,采用了既考察学科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又考察师资队伍的结构质量;同时还特别强调对梯队情况的考察,引导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强调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点,从各高校和专家反馈的情况来看,导向性还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