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都是货币政策惹的祸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充裕流动性,货币政策取向的争论更加激烈。支持者认为,经济尚未回稳,贸然紧缩不仅会使经济失去动力,刺激措施前功尽弃,这种不连贯的政策取向更会使得人们预期混乱,打击市场信心。批评者则认为,当前的银根过于宽松,将导致越来越大的资产泡沫,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大规模财政投资、大量的货币投放,本来是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本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说法,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可能是首次使用,官方对此亦无明确定义。但6月末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5%,为1997年3月央行公布此项数据以来之最;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差额超过20个百分点之多,更是前所未见。
最近各大城市频频曝光的“地王”,购房者前一晚四点起来排队买房等情况,这说明经济刺激计划刺激了股市和楼市,房价上涨客观上刺激了房地产投资,刺激了GDP中的私人消费,尤其是民间投资,减轻政府的负担。
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各种资产价格频频创出新高。如何缓解资产价格压力,6月份开始,央行宣布重启一年期央票发行。目的即为回收部分流动性,释放政策微调信号。6月30日,央行打破稳定了半年的“低利率政策”,将28天期正回购利率从0.90%提升至0.95%,为年内首次走高。7月14日,央行进行了累计1500亿元的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购,利率分别上涨5个基点,至1.05%和1.10%。这是央行连续第三周上调正回购利率,累计分别上调15.0个和13.5个基点。
正回购是央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证券,并约定在一定期限买回的操作,用于回收货币市场流动性。其利率由央行根据交易商需求确定,处于半控制状态,素有“利率风向标”之称。同样在7月14日,央行货币政策微调中最直接的一招出现了。央行当时向部分银行发行一年期定向央票。发行规模约为1000亿元。这种安排是抑制银行下一季度的季末放贷冲动,这些定向央票主要发给季末贷款幅度冲高较大的数家银行,包括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四家股份制银行。7月15日,一年期央票再次发行,最低发行量为200亿元。上一次的最低发行量为500亿元。
这些央行微调货币政策、控制过度宽松的信贷资金的举措,其实施效果并不乐观。因为相比央行已经释放的大量资金和银行放出的大量信贷,目前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的量太少。
3、如何解决
为巩固经济反弹成果,更为中国经济下一轮又好又快发展计,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仍须着力。即在总体上仍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性特征的同时,适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具体政策进行渐进式调整,而调整的方向在于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以及维护金融与资本市场稳定。
为此,货币政策宜从操作层面的“过分宽松”回到“适度宽松”或“稳健”的轨道上来,并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控制金融风险,尤其要采取措施防止信贷资金大规模流入房市与股市。财政政策则要进一步调整结构,更多地把重点放在能够有利于改善民生或带动居民消费的项目上,放在解决真正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瓶颈”项目上。此外,对于下一轮通胀或资产泡沫化发生的可能性要做到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