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一代是特殊的一代,是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在看《封神榜》和《新白娘子传奇》的电视连续剧中长大,在《机器猫》和《西游记》的卡通片中度过童年。我们接受了传统的惩恶扬善的道德理念,在封神榜中我们知道了姜子牙代表着民意,纣王和妲己代表着暴政和腐朽。在《新白娘子传奇》中我们知道了善恶要分明、尤其是白娘子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端庄的美貌几乎成为所有孩童时代心中的“雅典娜”。在机器猫中我们体会到了科技的力量,尤其是对于日本卡通片中博士的崇拜,更是对于那种日式生活充满了向往。而西游记更是所以孩童时代假期的快乐起动机,我们对于面目可憎妖怪的憎恨,对于唐僧的同情和怜悯。所有的所有几乎都深刻地印在了我们的价值观里。
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整个中国的角落。中国的物质文明变得日益发达,而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理念也随之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可是到了2000后时代,中华文明明显出现了割裂层。下文将从学生中现实案例作为一个视角来看待中华文化的割裂,毋庸置疑,西方文明很多思想都是非常先进的,比如说“人权平等、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最为经典的是“理性人”和“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些理论几乎为各大学生所熟知。更是成为各大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行事准则,可是大家都不知道亚当斯密在出版了《国富论》的同时,还有《道德情操论》。而且很多同学对于理性人的理解都有很大偏差,经济学原理中的精髓并没有掌握。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被演绎成为“自私人、冷漠人”的典型特质,利他主义主义行为被绝对的抛弃到历史的废纸堆,而研究生里面同学的人际关系更是“利己主义奉行”。前几天和同学聊到,“研究生里面人际关系普遍冷漠,互相帮助的特别少”。我想利己主义的极端原则损害了大家本可以通过相互共享资源获得比较优势的收益。当“理性人、利润最大化”被机械公式化地引用到了现实生活,就是人与人之间喋血的冷漠与忽视。那么这样的生活就是真正地实现了人生中利润的最大化?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精髓我们抛弃了,西方文明的精髓我们有没有学到。而国民劣根性和西方文化的表皮的结合早就了如今民俗文化的怪胎,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似乎已经成为默认的行事准则。所以古往今来,厚黑学一直是最有利于中国人生存的哲学。从小学到研究生时代,有过很多的同学。这些同学基本上来自全国的各个地方,因此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还是有着相当的了解,而且不同地域文化对于利他主义的影响还是很大。
中国基本可以划为几个区,上海、北京、东北、南方、西北、几大区域,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对于利他主义行为影响较大。(本文只是基于学术理论探讨,不做深入实证研究,因此只是就生活小样本中的常态分析。)东北地区特点,大部分人比较直、经济上大方同时特别爱慕虚荣、互帮互助的理念比较深。东北人喜欢拉关系、交朋友,所以利他主义行为比较多。其实东北人明白,利他主义本身就是实现利己目标的最好手段,感情投资肯定会带来更大的收益。如果你有东北的朋友,那么他招待你肯定是边际消费倾向很高,他有100,给你花80。其中和他们本身较爱面子有关,这也是爱面子的边际外部正效应的体现。不过在与东北人的交往中,如果把它真当“雷锋”来使唤那就打错了,他的利他主义行为肯定是要有所回报。这种回报可以“给予他赞赏,或者是承诺兑现你将来能给予他的好处”,这种信号传递是极为必要的。这样才会有持续的交往,所以说我们的人际关系也需要可持续发展,就要懂得长期投资而不是竭泽而渔。再谈一下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上也比较守旧,和同是北方的东北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异,人比较憨厚但是缺乏灵活。文化上互帮互助的理念比较薄弱,曾有西北人士发出感叹“生后一旦有困难需要帮忙,就感觉特别艰难”。所以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和文化因素有着很大相关性,整个经济体由于人与人之间交易成本的极其高昂显得凝固和僵化。由于缺乏进取基本也不怎么求人,所以对于别人的需要同样非常冷漠和忽视,最终结果是大家都固步自封。同样一件事情在东北人、南方人眼里是机遇,在西部地区却是麻烦,发达地区的深知“帮别人忙就是人脉投资”,而西部地区的人觉得“帮别人忙就是自找麻烦”。所以从文化视角可见一斑,我们生活一个高度联系的经济中,只有通过人脉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够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所以经济体的落后和长期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西部地区利他主义行为较少。谈到这里我们要澄清一个思想误区,很多时候我们一说到西部、一说到农村、一说到贫困就觉得应该是弱势群体要倾斜、要照顾,但是我们对于造成这种弱后的因素同样要敢于去理想批判和思考。我并不歧视西部和农村以及贫困,相反对于这种客观处境有着深切的同情。但是出土在这种地域中的文化劣性还是要予以铲除,比如说积淀已久的“小农意识”,“内斗情节”,“妒忌情节”造就了一个看似中庸内部却暗流涌动的社会,部分中国人看不到别人好“一见自己的朋友、同学、比自己混的好,就开始诋毁攻击”,尤其是喜欢和自己身边的人搞人际争斗。殊不知这就是“高投入,零产出,副效用”的典型的损人不利己行为,高投入是你付出了高昂的机会成本--智力成本、时间成本,零产出----就算你的对手死了,还有张三李四王麻子成为你的对谁,而且你自己的事业并没有进步。负效用---万一对手是比你更奸诈的小人,岂不是把自己葬了进去。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下面谈一下南方和北京的文化以及利他主义,南方这个概念有点大但是有一些共同点,也有一些差异。有必要说明的是某些地域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所以对于利他主义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经济上的算计对于利主义影响较大。因为利他主义既然是要利他,必然是要让其他人有所收益。而收益是可以货币化来计量的,因此“抠门”将抵达地制约利他主义行为的发生。说道抠门,全国比较知名的有“上海人”“九毛九”“云南人”,有些抠门法则可以达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不得不感慨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曾和一同学租房子,他定下宿舍共同规则。“晚上上个厕所被告知要关好灯,冲厕所的水要用洗手后剩下的水,不准私自冲水。我们自己做饭买菜的钱平均一人一天上限为5元”,为此我不得不干惊讶于这些“一天就吵着说自己家里的富裕豪门背景,怎么就这么卖命贯彻节约型社会”!当然地域只是代表常态并不代表全部,南方文化基本可以说是中国儒家文明的代表地,所以利他主义文化比较盛行。人帮人在南方基本属于是潜规则。不过南方人都比较精明,如果谁违反了这个潜规则就很有可能被清除出局。北京属于多元文明和知识分子精英基地,利他主义在北京应该是最大的比较优势。所以在北京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你不能没有朋友。
基本可以认定“抛开特殊地域文化(上海),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利他主义呈正相关比例 ”,“文化精英数量、市场发达程度与利他主义正相关,而小农数量、计划经济发达程度和利他主义负相关”。在学校“美女的数量,富家子弟的数量,学习好的学生的数量和利他主义正相关”。(澄清一个偏见,大部分真正的富家子弟其实都比较慷慨和心胸宽广并不是流氓恶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