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治霾之本在于发展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年年冬季霾都是热门话题。一个霾字,撑起了多少媒体版面?2016年也不例外。12月19日,环保部通报,全国8个城市出现空气质量指数小时值“爆表”,均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全国重霾影响面积12月18日扩大到62万平方公里。
一句话阐释霾形成的机理。霾的形成=(1)霾的来源+(2)垂直方向上形成逆温层+(3)水平方向上没有大风。所以,“环保基本靠风”倒也不是纯粹的调侃。
重霾为什么基本发生在冬天?我们生活在对流层。在夏季,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较高,向上流动;高层冷空气则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垂直方向的对流运动,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在冬季,尤其是晚上,会形成逆温层:地面放出大量辐射,迅速降温,这造成了近地面空气温度低,上不去;高层空气温度高,下不来,像“结界”一样罩住了污染物,让霾不断累积直至爆表。再加上北方冬季要采暖,霾的产生源比夏天多了去了。所以不奇怪,为什么北方冬季PM2.5浓度往往比夏天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霾从哪里来?根据北京市环保局“2012-2013年度北京市PM2.5来源解析”,北京全年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约占28%-36%,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72%,其中在本地污染贡献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与扬尘,分别占31.1%、22.4%、18.1%和14.3%。当然,这取的是全年的平均,采暖季与平时的巨大差异没法从数据上看出来。
先说燃油。从机动车占北京本地污染贡献的三成多来看,在重霾时对机动车实施单双号限行,似乎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半机动车不开,PM2.5理论上能降低约10个百分点。
根据环保部《2016年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按燃料分类,全国柴油车排放的NOx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70%,PM超过90%;而汽油车CO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HC超过70%。也就是说,柴油车与货车的总体排放不亚于汽油车与家用小汽车。
该年报中有一张插图,显示北京每天晚上零点过后,PM排放量会达到一天中的波峰。那些烧柴油的卡车昼伏夜出,在深夜向城里运送瓜果蔬菜鱼肉等货品。第二天,这些货品会登上北京市民的餐桌。一辆排放不达标的卡车,排放的污染物可以抵几百辆家用小汽车。但能限制这些大货车进城吗?在这个意义上,北京市民为了吃到平价菜品,代价是多吸几口霾。
再说燃煤。把区域传输与本地污染排放中的燃煤贡献率加起来,是要超过机动车的。
一是工业用煤。有个段子说,钢产量世界第一是中国,第二是河北,第三是唐山。河北省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0250.21万吨标准煤,钢铁产业占了1/3,那就是1亿吨煤。从道理上讲,大城市居民是承受了燃煤排放的负外部性,是受害的一方。不过,对大城市居民来说,是多吸几口霾的问题;对钢铁工人来说,就是生计与饭碗的问题了。
中国2015年人均GDP约8000美元,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与收入来源。中国不能跟实业说再见,像美国人那样玩脱实入虚的资本游戏。在这个意义上,为了让学历低但勤劳肯干的同胞有饭吃,大城市居民不得不为此多吸一些霾。
二是北方农村冬季采暖用的散煤。没有经过除尘、脱硫与脱硝,每吨散煤的污染排放量要比电力用煤、工业用煤多几倍。
根据石家庄环保局数据,石家庄市农村共有164万户农户、年用煤达400万吨,全部低空直排,没有任何污染防治措施。石家庄市2013年12月-2014年3月采暖期数据显示,市区周边县区的二氧化硫和PM2.5浓度均值分别比市区高52%和8.8%。
2016年1月,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介绍,北京农村散煤的排放显示,PM2.5贡献率占比15%,NOx贡献率占比9.4%,二氧化硫贡献率占比37.4%。2016年5月,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专家郝芳洲介绍:京津冀每年燃烧散煤量3600万吨,不到煤炭用量的10%,但对煤炭污染物排放量的贡献总量却达50%。
散煤取暖说到底还是一个穷的问题。北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能力,决定了他们刚好能用得起散煤采暖,但用电、用气采暖整体上还负担不起;他们又没有进城,住不上集中供暖的楼房。采暖过冬与更洁净空气,哪一个对他们更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要治这部分霾,治本之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让他们增收与进城。
政府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来治霾,如淘汰黄标车、提高油品质量、化解过剩产能、补贴农民煤改电与煤改气与加强环保执法等,但公共治理是多目标的:大城市居民少吸霾与吃上平价蔬菜鱼肉,孰轻孰重?大城市居民少吸霾与工人的饭碗,孰轻孰重?大城市居民少吸霾与北方农民采暖过冬,孰轻孰重?
霾是国人的共业,用陈词滥调说是“由当前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要治霾,还得进一步市场化改革,为产业的自然升级、为进一步城市化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大家的收入普遍增加。不过,治穷还是需要时间的,这是大实话。
转自: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