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在通胀预期被打消后,对中国经济的复苏预期成为当下最大的投资主题。毕竟,中国经济好转已经不是停留在预期之中,而是不断地被印证。从仓位看,基金对于后市看多的心态空前统一。】
浓厚的牛市氛围包围着A股。
7月22日,A股再创反弹新高。标杆指数上证综指盘中一度突破3300点,最高触及3301.43点,收于3296.61点或2.6%,深成指报收13353.21点,涨1.34%,两市成交3124亿元,较前日略有萎缩,但已接近2007年牛市高峰时水平,且当日中国建筑新股申购冻结资金有望达1.6万亿。
在被成熟市场认为是“休假期”的7月,中国再次走出独立行情,每一次调整都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如7月21日,上证综指跌1.64%创7月最大跌幅,但次日便收回“失地”并创新高——创新高、一到两个交易日的调整、再创新高,这已经成为上证指数的“7月规律”。
16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3000点冲关3300点——10%涨幅背后的主动力是有色、煤炭、钢铁、“石化双雄”这些本轮反弹初期的主角,但背后隐含的投资逻辑却并不相同,从全球通胀预期下,对资源品的渴求,转向在中国经济复苏预期下,对企业盈利超预期增长的预判。
“近期投资者在配置上对于中游和上游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背后的逻辑是对未来一年内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产生了分歧,即‘高增长高通胀’还是‘高增长低通胀’。如果是前者,中游行业的盈利改善空间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反之,上游行业将在目前较高的盈利水平上出现更高的盈利水平。”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定华认为。
平稳的政策环境和充裕的资金供应,令机构投资者们各有所取,22日各个主要板块均在盘中有所表现。而在2007年的“疯牛”行情中具有代表性的疯抢基金现象,也开始出现。
7月6日,华夏沪深300指数型基金公开募集,仅3天便提前结束募集,因为该基金的份额已经达到247.7亿份。22日,北京和广州的两家资产管理规模处于行业前列的基金公司人士也告诉记者,自从其指数基金获批之后,客服电话就一直不断,“我们统计了一下,一天咨询发行时间的电话达到了4000多个。”总部位于北京的基金公司人士说。
但A股的估值水平和其他主要股市的估值差异越加明显。从静态估值看,A股难逃泡沫之嫌。
据渤海证券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全部A股静态市盈率水平达到32.35倍,市净率达到3.6倍。而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市盈率仅为11.72倍,市净率仅为2.5倍;香港恒生指数市盈率为16.83倍,市净率为1.84倍。截至7月22日收盘,作为衡量A股相对港股溢价水平的恒生AH溢价指数达到142.48点,这意味着A股相对H股溢价达到42.48%。
半年7万亿的历史性信贷投放,令流动性泛滥推动资产泡沫泛起“小浪花”;而全球经济企稳后,欧美成熟市场的避险资金开始追求更高收益,新兴市场资产结构性高估又见身影。“泡沫在所难免,并且只会越来越大,甚至可能会超过2007年。”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预测说。
双重泡沫中的“牛”?
资产泡沫在所难免,新兴市场泡沫正在形成,A股投资者显出在泡沫中狂欢的勇气
典型的牛市特征,显示出A股投资者热情再起,经历了6000点的他们从来不缺乏在泡沫中狂欢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