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5854 20
2009-07-27

农民失地不是洪水猛兽(一)



段培相



    农民失地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纵观近年来对农民失地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征地制度,保护农民利益;严格限制农地征转,确保粮食安全;查处腐败问题,规范政府行为等等。我这篇文章不想人云亦云,但也没有刻意挑战主流和哗众取宠的意思,只想搞清楚两个问题:一、农民失地(离开土地)是好事还是坏事,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是进步还是退步?二、如何理性看待和正确处理农民失地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大量农用土地转变为工商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有关研究认为,从1979年到2006年27年间,每年大约有400万亩农地被征用[1],至今大约有10800万亩农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同时也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中国失地农民究竟有多少,见诸媒体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4000万[2];有的说6630万[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均耕地为0.7亩,每征用1亩土地,就会造成1.4个失地农民[4],按这个标准框算,我国目前的失地农民已经达到1.5亿。
乍一看这些数字,确实吓人一跳。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地方由于没有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出现了土地被征后收入降低的情况,但总体上看,离开土地后,农民收入都有了普遍的提高。笔者曾在一个开发区呆过几年,参与征转过数千亩农地,也让数千农民走出了土地,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个事实,被征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高于未被征地的农民。在云南边境的瑞丽市,地处城郊的勐卯镇征地最多,征在之前,这个镇各自然村的农民收入大体相当。后来城市规模扩大,老城子、姐岗村、新民村、新光村、上弄安大部分土地被征用,只留下每人1分宅基地和少量集体开发用地,被征地后,农民利用自留宅基地盖房出租,利用征地补偿费从事个体经营,村集体利用预留地发展项目,现在这些被征地村民的收入远高于其他几个没有被征地的村子,最近几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增长最快的恰恰是征地最多的乡镇。
    如果说以上个案不足于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全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考察一下全国的情况,得到的结论也大致如此。2003年辽宁省城调队对该省100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为3338.4元,失地后为3515.6元,比失地前增加177.2元,增长5.3%[5]。2004广东省农调队对博罗、高要、增城三个市(县)的100户耕地被征用的农户实地调查显示,征地后年人均纯收入为3623元,比征地前增长6.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745元,比征地前增长3.1%[6]。安徽省亳州市木兰社区的前身是魏园村,共有267亩土地,亳州市火车站和铁路货场建设一次征用了200亩。这些失地农民组成了一家专业公司,开展装卸、运输、仓储等多项业务,拥有500多名员工,150多辆运输车,年收入达800多万元。从农民到居民,木兰社区年人均纯收入比失地前增加了5倍[7]。从2001年开始,成都市温江区将全区农村规划为36个新型社区,统计显示,失地农民就业率超过90%,人均年收入较集中前增加8000多元[8]。据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对江苏省中部的黄桥地区三里、横巷、南沙三乡镇100户失地农民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为5638.4元,失地后为5896.8元,比失地前增加258.4元,增长4.5%;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86.9元,失地后为3461.6元,比失地前增加274.7元,增长8.61%[9]。据湖北省城调队对武汉市九江区18个被征地村的调查,土地征用后收入比被征地前明显增加,2000年人均增加133.81元,2004年增加389.37元,2005年增加218.99元[10]。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月工资已达到1044元 [11],年收入达12528元,这是全国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的3.8倍。从各地调查的数据看,农民离开土地并没有降低农民的收入。

    现实的问题是,既然农民离开土地对农民的利益没有损害,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的矛盾?还会导致那么多的群众上访呢?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披露,中国农村每年发生数万起群体性事件,接近50%都与土地征占问题有关[12],如此集中的矛盾冲突,显然与制度缺失有关。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征地法规。在政策执行方面,表现为滥用政府征地权,对公共利益的范围随意泛化和扩大化,政府成为老板的“帮凶”,老板从农民手中轻易得到土地,然后化整为零转手赚取巨额利润,使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心理严重失衡;在征地程序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招、拍、挂”规定,暗箱操作和寻租行为大量存在。在西部某县级市,市政府准备把100亩土地以300万的价格卖给开发商,后来迫于舆论压力和国土部门的严格坚持而进行拍卖,最后以1030万元成交,增值了830万元。有的为了掩人耳目,虽然表面上实行了“招、拍、挂”,但却通过限制土地用途、限制小宗地供应等形式来达到排斥竞争者的目的,从而使法定程序流于形式,这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打政策“擦边球”的惯用手段;在征地补偿方面,一些官员为了实施政绩工程和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人为压低土地补偿价格,就低不就高,甚至存在克扣和拖欠农民土地补偿金的现象。
    二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没有跟上。一些地方只重视招商引资,却忽视了对失地农民的妥善安置,农民离开土地成为新居民后,难于适应残酷的城市生存竞争,工作难于落实。更严重的问题是,按照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城市居民才可以享受医疗、失业、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而没有农民的份,使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尴尬境地,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当然,农民不愿意农转非还有自身的原因,许多农民由于不愿意放弃生育两胎的特权和享受预留宅基地,往往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许多地方现在出现的“非转农”现象,被媒体炒作为所谓“就业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实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据笔者在基层的亲身经验,这些人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享受农村的宅基地政策和双胎政策。
    三是舆论导向存在许多误区。一种倾向是把农民失地等同于丢饭碗。至于对农民的安置,往往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事实上,失地农民大都是城郊农民,政府在征用土地时一般都会留足宅基地,并按相关法规规定进行补偿,大多数地方还让这些新居民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大部分农民除了个体经营收入外,还有房租收入、务工收入、社保收入等等,比原有城市居民条件更为优越;另一种倾向是把征转土地等同于浪费土地,事实上,土地征用主要是用来发展工商业,一块土地用来从事工商业,其效益比种庄稼要高得多。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本质应该是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产出,那么我们该用这有限的18.31亿亩土地资源来种庄稼还是用来发展工商业呢?再者,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看,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不存在浪费的,没有人钱多了撑的,花大价钱买一块土地来晒太阳。土地浪费只可能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划拨土地,或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便宜土地,因为浪费的成本很低,从这个角度看,凡是抛荒的、浪费的土地大都是问题土地。要解决土地浪费问题,首先要改革土地供给制度,一个充分竞争的土地市场一旦形成,土地抛荒、浪费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还有一点就是失地农民和基层政府为了得到国家更多的援助而有意夸大其辞。有道是“爱哭的孩子多吃奶”,对于国家对失地农民的关注,农民们心知肚明,声泪俱下的诉说,往往能够博得更多的同情,当可以通过与政府博弈得到更多好处的时候,这种激励会增加失地农民上访、“闹事”的数量。而基层政府为了得到上一级政府更多的经济支持,总是乐意将农民失地问题报告得严重一些,以此作为多要钱的筹码。加上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大肆渲染,更让人辩不清东西南北。
                                                                                            

    严厉保护耕地的理由来自“粮食安全”的逻辑。但我一直认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是个伪命题。1994年,时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的L.布朗以《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轰动世界,布朗认为,中国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侵蚀,加上每年新增加一个北京市的人口,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到21世纪,必须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他预言到2000-2030年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从而引起世界粮价的大幅上涨,布朗警告世界:“食品的短缺伴随着经济的不稳定,其对安全的威胁远比军事入侵大得多”。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布朗关于中国粮食安全危机的预言非但没有发生,相反,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改进,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退一万步讲,中国耕地总面积只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8.8%,即便全部转为非农用地,也无关世界粮食安全之大局。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7-27 12:37:49
                                                                                                                段培相:农民失地不是洪水猛兽(二)
                                                                                                                                                                 
    对中国而言,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耕地面积的绝对保有量,而在于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从1976年到2003年的28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48.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年均增产近130亿公斤,按人平年需粮400公斤计算,增产部分每年可养活3200多万人[13]。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人均耕地都比中国少,农业强国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57公顷,台湾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大陆的三分之一左右[14],以色列则在最劣等等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其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每亩产西红柿10吨,辣椒1吨,玫瑰花20万枝,按以色列的生产水平,全球耕地可养活150亿人口。日本实行温室群体自动化管理,1000平方米的温室,每天可生产蔬菜500公斤。[15]
    从人均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看,据有关组织对15个发达国家综合评估,由于科技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可达到25吨,生产肉类3~4吨,分别相当于我国现实平均水平的20倍和14倍。荷兰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的谷物为6.8吨,肉类14吨,奶类54吨,创造产值6.5万美元[16]。
中国是一个农业效率不高的国家,中国的农业还大有潜力,如果能达到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的生产率水平,中国的耕地养活20亿人都绰绰有余。可见,中国农业问题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增加产出效率。
    即使以静止的眼光看,目前中国耕地保有量为18.31亿亩,一些研究认为,实际面积可能在23-26亿亩。在现有耕作技术条件下,2006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15807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49746万吨[17],粮食净进口476.9亿斤,粮食进口价值约60亿美元,只相当于我国外汇储备的0.6% [18],在世界资源共享的时代,通过国际贸易来弥补余缺应该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思路,拿出很小的一部分来购买粮食又未尝不可呢?何况由于政治、经济因素,存在净进口并不等于中国粮食不能自给。


        城市化无疑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将重新优化配置,利益格局将重新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农民生活方式也将随之改变,农民离开土地是一种必然。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之前,英国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公地”,村社中的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等,当时并没有明确的产权;一种是贵族土地,被划分分为若干“条田”租给农民耕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羊绒受到全世界各国亲睐,需求量大增,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养羊业的繁荣。原来这种产权不明的“公地”和产权明确但分散零碎的“条田”已经严重制约着集约化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贵族地主和富裕起来的租地农民为实现规模化经营,大量圈占公地,并与佃户解除租地契约,把原来小单元的土地集中起来养羊和进行规模经营,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英国的圈地运动,虽然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震动,但通过圈地,使土地产权进一步明确,避免了“公地的悲剧”,同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到农村,形成了大规模的农场,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为工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牧业的发展还为工业加工提供了必需的原料。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圈地运动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因为这种制度的演进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向前发展。如果没有圈地运动,就不可能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就不可能造就近代大英帝国。一个相反的例子是,法国雅各宾派摧毁了农村的封建制度,把逃亡地主的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在当时起到了调动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成果的积极作用。但另一面,也造就了大量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由于农业经营落后,农民的贫困,长期制约了法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这一点与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制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几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历史,总会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正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迈进,同样面临着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农民等诸多问题,简单地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退步。近年来,国家对农地征转进行了严格限制,2003年,国土资源部等5部委组成10个联合督察组,对全国土地市场秩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整顿,清理取消了数量众多的开发区。2004年“国发28号”文规定,占1亩基本农田都必须报国务院审批,非农业建设占了耕地必须实行“占补平衡”(你在这里占一块,必须到别处新开垦一块),同时将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事权、农用地征转审批权上收到省。2006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发31号”文件,规定工业用地出让也必须实行“招、拍、挂”,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管理。……这些举措不管出于何种考虑,但其产生的效应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大了农地转变用途的成本,导致了土地价格飚升、城镇化进程减缓、工业化成本增大、房地产价格疯长。这不免让人迷糊,中国在维持小农经济和推进城市化这两个选项中,究竟孰轻孰重?这是一个值得政策制定者们沉思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为了避免出现矛盾而严格限制甚至停止向企业供地,无异于因噎废食;用限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办法来保护小农经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目前国土资源部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非常简便但却是最粗暴愚蠢的做法,它不是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而是试图用拳脚来摆平问题。但由于认识取向上的根本错误,最终是无法摆平的,也是对生产力发展十分有害的。当年英国政府出于保护租地农民的利益,在圈地运动的初期也曾出台了一系列干预、阻止圈地的法案,但终因逆潮流而动无果而终。我们的政策应该是顺应历史潮流,疏而导之。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但必须明白一点,中国不能用牺牲农民利益和制造城市贫民的方法来实现城市化,对农民失地问题处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宏观发展战略的导向选择,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目前各地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办法很多,比如有的地方要求用地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但由于这些人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因此也往往成为优先下岗的对象,下岗后又找政府,最终还是把问题推给以后的政府;有的地方鼓励企业与农民合股经营,结果要么是农民以种种理由要挟企业,使企业陷于困境,要么是取得强势地位的企业利用企业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有利地位,占农民便宜;有的地方留地让农民开发,结坚果往往是开而不发,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率利用;有的地方实行两套房安置法,一套房解决居住问题,一套房用于出租,结果许多农民完全依靠“房东经济”,失去劳动就业的动力,同时也在城市社区中引起了新的不公平;有的地方在探索土地产权改革及土地流转试验,但又引出了新的问题,既然土地是国家的,工人和其他公民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份……这些措施大多是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做出的设计和实践,对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起到了积极效果,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理论界的探讨也往往停留在如何改革征地制度、如何提高补偿标准、如何安置就业等等,都没有触及根本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长效机制。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关键生产要素,对农民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生活的根本保障。之所以出现失地农民的诸多问题,造成相关的冲突,出现社会动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解决好。因此,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以土地换保障”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有效路径,凡是因国家征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都要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应从土地收益中来,杭州的做法是,70%从征地安置补偿费和征地补偿费中列支,30%从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或社会保险后备金中列支[19]。其他一些地方也或迟或早地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具体办法不尽相同,但许多经验值得借鉴。通过“以土地换保障”把失地农民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更多的农村老年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人口、进入小城镇落户的人口转让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有效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实现从“人人有其田”向“个个有保障”历史性跨越,真正实现“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战略思路。


结 语


        最后强调几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路径,我们的政策必须立足于长远大计,我们的眼光必须看到50年、100年。农民离开土地,摆脱的是桎梏,迎来的是自由,他们将告别约束了自已几千年的狭小空间,走向广阔的世界,保护小农经济的一切制度设计和做法都反动的、退步的,因势利导才是正确的政策取向。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迈进过程中,必然涉及一系列的利益调整,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完善社会保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简单地严格控制农地征转,只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加复杂的矛盾,阻碍中国发展进程。
                                                                                                                                            2007.4.云南德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4 14:44:18
城市化过程中的确会出现失地人口,但是并不意味着失地就是城市化了。现在有些城郊的农民还盼着失地,可以一次性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呢。但是城郊农民失地之后换来的是大量的商品房闲置,这种结果也很无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8:46: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3 14:17:32
城市化过程中的确会出现失地人口,但是并不意味着失地就是城市化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7 08:30:55
不错很喜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