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IRT理论相关软件
7149 5
2017-01-15
这两天看了两篇文献,有些收获,现在就提出一些问题,希望与各位进行交流,在做结构方程模型之前我们一般要验证每个因子(构念)之间的区分(区别)效度那么问题来了:
            区分效度一般有三种方法:
         1 constrained phi method
         2 overlapping confidence intervas method
         3 AVE-SV(average variance extract-share variance)
我就着重介绍最后一种,AVE-SV是Fornell & Larcker在1981年提出来的,验证方法如下:
计算每个因子之前的相关系数,以及计算每个因子的AVE值。
因子1(x) 因子2(y) 因子3(z)
因子1(x) X
因子2(y) cor(x,y)
Y
因子3(z) cor(x,z) cor(y,z) Z
注意:对角线的加粗的X,Y,Z为开根号后的AVE值。
cor:为相关系数。

判断标准:每个加粗的X Y Z大于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AVE公式如下:
2017-01-15 19-00-46屏幕截图.png

下面的代码是:上面AVE的公式的LATEX的代码,网页中latex没显示出来,各位可以粘帖复制到自己的latex中
\documentclass{article}
\begin{document}
%\begin{equation}
\[AVE\xi_j = \frac{\sum\limits_{k=1}^{K_j}\lambda^2_{jk}}{\sum\limits_{k=1}^{K_j} \lambda^2_{jk}+\Theta_{jk}}\]
%\end{equation}
\[\lambda^2_{jk} is \quad \quad the \quad incicator \quad loading\]
\[\quad \Theta_{jk} is \quad the \quad error \quad of \quad k^{th} \quad indictor\]
\end{document}
至于前面的两个方法,各位欢迎在下下面补充,之后会指出以上三种方法的不足以及个人对在实际的实践的一些经验总结。


提醒一下:这里的区分效度与IRT的区分度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17 14:13:00
不懂。楼主可以解释一下原理,方便开拓一下眼界。论坛币拿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4 18:32:36
还有聚敛效度呢,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一般都要计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11 15:58:58
shengzhouwang 发表于 2017-2-4 18:32
还有聚敛效度呢,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一般都要计算
对,最近看了一些国内的做结构方程模型的期刊,好多都没做这方面检验。是一大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11 16:01:52
水哥哥 发表于 2017-1-17 14:13
不懂。楼主可以解释一下原理,方便开拓一下眼界。论坛币拿来。
具体可以这么理解设计时假设x1,x2,x3是由f1构念解释的,y1,y2,y3是由f2构念解释的。问题是这是假设,实际收集数据时你是需要检验的,这个检验f1,f2真的能够解释各自的测量项就是区分效度。(简单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23 10:44: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