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知道的情况,我写点感想——
这个论题其实是把部分仍保持原有(如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描述的)分工状态下的惠安女,或和她们分工状态类似的福建其他南部地区(闽南)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在讨论之前请注意,她们是一部分惠安女,她们是一部分福建南部地区(闽南)的女性。虽然她们的分工状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或者说代表性。但不是全部。这一点必须明确。
1、男女不同分工的原因?
影响分工的因素包括生理、地理条件的约束,历史的演化,制度的变迁,要素禀赋(以及促使禀赋转化的能力),生产力水平,产业状况,人力资本差异等。
我把问题分解一下:
(1)惠安原有的分工状态如何形成?
A、从历史来看,闽南地区体现出很大的文化包容性(比较突出的是隋、唐、宋、元、明时期)。但同时存有封建宗族观念,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性地位低下。
B、从地理来看,如15楼说的那样大部分位于狭长的沿海丘陵带、耕地属于贫瘠的红壤旱地、海岸有港口和盐田分布。
在小农经济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这里的土地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种最多的是地瓜和花生,莆田也是),基本上仅供自给自足——从事农业劳动的收益极其有限。
C、从劳动力看:当地存在本地男性,本地女性,可能还有极少的外来移民这三类人。因此分工就在这3个主体中展开。
D、从行业角度看:除了农耕
当地石材资源丰富。闽南地区的房屋多是石制结构(石雕起源于什么时候,我尚不知道),主要需要体力劳动从事石材搬运、房屋建造;但当地需求有限的情况下,这个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也有限、收益有限。
靠海的地区出路主要在海,相对于农耕与石材采掘而言,从事风险大、收益大的海运(贸易)与远洋捕捞业。),而且我们知道历史上泉州港的港口并不在惠安。
——通过B、C、D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包括3种劳动力主体,和3种行业,(3+3)。基于外来移民极其有限,我们可以进比步将其简化为(2+3),也就是男性与女性在 农耕,与石材相关的采掘、搬运行业,海运(贸易)与远洋捕捞这3个行业中进行分工。
——结合A,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劳动力市场只允许男性劳力输出。女性必须留守本地。
因此在海运(贸易)与远洋捕捞行业不存在女性与男性的竞争。
——再结合比较优势,以及理性人收益最大化的前提。分工就产生了:
女性劳动力集中在农耕、与石材相关的采掘、搬运行业;
男性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海运(贸易)与远洋捕捞行业。
(2)惠安原有的分工状态如何改变?
前面已经说过了,影响分工因素包括生理、地理条件的约束,历史的演化,制度的变迁,要素禀赋(以及促使禀赋转化的能力),生产力水平,产业状况,人力资本差异等。这些因素一旦改变,分工就会随之变化。
现在,在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条件下:
一部分惠安女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离开本地;从事脑力劳动、或从事个体经营。
一部分惠安女通过技能培训进入到泉州、厦门等地各种企业中,成为女工。包括石雕、近海养殖、制鞋等。 一部分惠安女因为文化知识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行业需求,继续从事传统传承下来的农耕、与石材相关的采掘、搬运行业。(我尚不知道是否有外来工也从事这样的工种。 男性分工情况的变迁类同。
外来工加入也到当地的生产活动中去。
2、为什么在对外交流广泛的情况下,惠安男女分工的历史格局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显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原有的(如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描述的)分工的历史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惠安男女分工格局正在日益与外界趋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14:41: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