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5-10-22 09:18:00

楼上说的是摩梭族,有兴趣的可以解释下,为什么当地的婚姻制度没有变迁?

根据nie版奖励标准送出诸位礼包,小弟谢谢诸位讨论,请开户笑纳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7 11:42: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30 20:08:00

呵呵。这个题目到这里结束了一个月,这次属于故意。因为,刚刚看完贝克尔同志的书,对婚姻制度有点想法。放着,至于为什么,随后解释。

贝克尔认为一夫一妻制是为了节约丈夫辨认自有孩子,确保财产的一种最佳婚姻模式。个人观点,何种婚姻模式一定和那个社会的财产制度密切相关。如果是父系社会,或者男子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那么贝克尔的观点成立。但,如果,是母系社会,或女子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那么,他的观点就未必成立。因为,母亲辨认自有子女根本不需要成本。比如摩挲族,这是一个母系社会,男子都是家庭的打工者,家里最有发言权的是那个年龄和级别最大的女子。男人不具备支配家庭财产的权力,所以男人也就没必要管那个孩子是自己的了。所以,多夫多妻是这种财产制度下最好的婚姻模式。

那么,这个题目如果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了解那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财产制度等等,才能解释其分工原则。毕竟,不管是那种分工,如果,你不能深入了解该地区所拥有的经济效率,就不能评论其抵效还是高效。因为,效率高低是相对的。而经济一旦均衡,至少意味着对其自由的经济发展水平,它的效率是有效的。就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 06:07:00

是的,我同意漫步和青雪的意见。最初看这个题目,属于“野点”,是有意义的题目。不过,浏览相关主页,觉得材料(那份服装研究报告最为翔实)尚不足以让经济学分析有所施展。从惠安地理状况判断,自百越族迁徙至当地,在千年时段内,若无海上交通,当自成一封闭社会。这也符合达尔文“变异”理论的第二假设——同一物种内各群体间的差异性与地理隔绝程度成正比。故应假设民族间“同化效应”可以忽略。其次,也是达尔文曾经考虑过的,后经J .M. Smith 演化均衡策略概念,今天稍具说服力,即惠安的家庭结构采取今天仍见到的这种形式,是对当地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是需要到那里的“真实”世界去考察的,仅凭记者的报道,不足为确立任何假设提供充足根据。就理论可以说的,我觉得经济分析的关键,如同我们运用经济分析于任何其他历史社会那样,就是不能假设今日存在的形态,是“唯一”合理的形态。我理解经济学家通常的态度——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的原话是:凡存在的,是合理的,而其合理性在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引用黑格尔这一思想,切莫忘记引用后半句,需要在“展开过程中”检验其合理性,这一展开过程,就是“理性”返回“现象”的过程。我很少出门,甚至出家门,所以只能假设:存在的,以及曾存在过的,都具有某种合理性——即对环境的某种适应性。假设权力在家庭主要成员(老人、丈夫、妻子、子女、宗亲、……)之间的全部逻辑可能的分配方式的集合为A,那么,我首先希望了解的是那里的观念传统赋予“家庭”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此即“偏好”问题,例如,家庭最重要的意义是“传宗接代”吗?或是“战争单位”?或是其他的功能?不论是个体偏好还是群体偏好,总之,不清楚当地人们的偏好结构,就无从讨论他们在A上的“制度选择”。所谓“合理性”,就“偏好”而言,是满足由某类偏好在A上的孔多塞条件——即在被赋予“社会偏好”之后A的最大元的集合。但是,其次,偏好不是合理性的充分条件。我们最喜欢的制度,未必是能适应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制度。就“演化”而言,“偏好”只是静态结构的一部分,它应当被看作内生于“演化”过程的(Samuel Bowles-格雷夫-青木昌彦)。于是,第三,在当地观念传统所界定的合理性之外,我希望了解当地的政治社会经济的真实传统,在真实传统内肯定存在过许多相互冲突的家庭制度即“权力分配方式”——当然都已经包含在集合A内了,每一种具有某种合理性的方式,或许曾经由当地的某些家族或群体实施过,后来被其他方式“侵入”,消失了,或融合了,不得而知。若生存环境特别艰苦,则制度之间的竞争想必特别剧烈,何以体力更强的男人不从事耕作呢?除非打鱼狩猎争战的回报率更高?记者和那位服装专家的报道似乎未涉及这一问题。我推测,那些仍保留了男子不种田风俗的地方——不仅西南民族,而且安徽也有,是战争制度的遗传。因为族群之间的战争或人与兽之间的战争可能要求男子常备习武不事耕作,演变为今日男人赌博酗酒而不归,或许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吧。若生命的某一传统价值要求女子耕作,我们知道,人体各器官之间尚且有极强的“代偿能力”,女子当然也可经长期演变而代替男子耕作。但这一策略的演化稳定性似乎要求:首先,当地社会不被那些男子耕作的社会侵入,其次,当地社会不被某些男子耕作的族群主导。

总之,这题目如此复杂,演化思路可以无限纷繁,我只能就此打住了,打住之后又浏览了以往诸论者的帖子,发现漫步和其他论者已经谈及这里的看法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6:18:1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 10:23:00
感谢dingding2005的论述,他分析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值得大家学习。希望更多的网友在分析本坛的问题时,能够日臻完善和严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 11:02:00

就我知道的情况,我写点感想——

这个论题其实是把部分仍保持原有(如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描述的)分工状态下的惠安女,或和她们分工状态类似的福建其他南部地区(闽南)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在讨论之前请注意,她们是一部分惠安女,她们是一部分福建南部地区(闽南)的女性。虽然她们的分工状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或者说代表性。但不是全部。这一点必须明确。

1、男女不同分工的原因?

影响分工的因素包括生理、地理条件的约束,历史的演化,制度的变迁,要素禀赋(以及促使禀赋转化的能力),生产力水平,产业状况,人力资本差异等。

我把问题分解一下:

(1)惠安原有的分工状态如何形成?

A、从历史来看,闽南地区体现出很大的文化包容性(比较突出的是隋、唐、宋、元、明时期)。但同时存有封建宗族观念,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性地位低下。

B、从地理来看,如15楼说的那样大部分位于狭长的沿海丘陵带、耕地属于贫瘠的红壤旱地、海岸有港口和盐田分布。

在小农经济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这里的土地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种最多的是地瓜和花生,莆田也是),基本上仅供自给自足——从事农业劳动的收益极其有限。

C、从劳动力看:当地存在本地男性,本地女性,可能还有极少的外来移民这三类人。因此分工就在这3个主体中展开。

D、从行业角度看:除了农耕

当地石材资源丰富。闽南地区的房屋多是石制结构(石雕起源于什么时候,我尚不知道),主要需要体力劳动从事石材搬运、房屋建造;但当地需求有限的情况下,这个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也有限、收益有限。

靠海的地区出路主要在海,相对于农耕与石材采掘而言,从事风险大、收益大的海运(贸易)与远洋捕捞业。),而且我们知道历史上泉州港的港口并不在惠安。

——通过B、C、D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包括3种劳动力主体,和3种行业,(3+3)。基于外来移民极其有限,我们可以进比步将其简化为(2+3),也就是男性与女性在 农耕,与石材相关的采掘、搬运行业,海运(贸易)与远洋捕捞这3个行业中进行分工。

——结合A,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劳动力市场只允许男性劳力输出。女性必须留守本地。

因此在海运(贸易)与远洋捕捞行业不存在女性与男性的竞争。

——再结合比较优势,以及理性人收益最大化的前提。分工就产生了:

女性劳动力集中在农耕、与石材相关的采掘、搬运行业;

男性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海运(贸易)与远洋捕捞行业。

(2)惠安原有的分工状态如何改变?

前面已经说过了,影响分工因素包括生理、地理条件的约束,历史的演化,制度的变迁,要素禀赋(以及促使禀赋转化的能力),生产力水平,产业状况,人力资本差异等。这些因素一旦改变,分工就会随之变化。

现在,在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条件下:

一部分惠安女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离开本地;从事脑力劳动、或从事个体经营。

一部分惠安女通过技能培训进入到泉州、厦门等地各种企业中,成为女工。包括石雕、近海养殖、制鞋等。 一部分惠安女因为文化知识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行业需求,继续从事传统传承下来的农耕、与石材相关的采掘、搬运行业。(我尚不知道是否有外来工也从事这样的工种。 男性分工情况的变迁类同。

外来工加入也到当地的生产活动中去。

2、为什么在对外交流广泛的情况下,惠安男女分工的历史格局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显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原有的(如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描述的)分工的历史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惠安男女分工格局正在日益与外界趋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14:41: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 11:58:00
I see, it is not a wild-point then. Many thanks for your analysis. the case becomes much more understandable now.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 23:50:00
以下是引用ren在2005-10-20 13:11:45的发言:

这种继续让女性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基本上是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这里是否存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必然性与各种偶然性因素问题,就象云南依然存在摩梭族这样独特的母系社会一样。

I don't appreciate such comments focusing on the comparison of civilization.

以下是引用ren在2005-10-20 13:11:45的发言:

因此,要解释惠安女的这种独特现象,可能需要经济学以外的视角。

I cannot agree with you on this mor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 13:34:5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3 12:20:00

询问

以下是引用dreamdiy在2005-12-1 11:02:31的发言:

2、为什么在对外交流广泛的情况下,惠安男女分工的历史格局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显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原有的(如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描述的)分工的历史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惠安男女分工格局正在日益与外界趋同。

有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一点?我们也怕被文学作品给愚弄了去^_^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8 08:32:00

就犹如通过张艺谋的电影看中国的外国人,他们看到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国内一个地区的人会因为文学或影视作品而对另一个地区的社会面貌存在时滞或艺术化的判断。

建议还是到实地考察吧。(本人的故乡和惠安只有一桥之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8 8:37:0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1 23:31:00

谢谢各位的精彩分析!受教颇多。

赠送 青雪叮当 dingding2005 dreamdiy各红包100元,敬请笑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1 23:40:5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0 21:10:00
何必在这里瞎鼓捣,去趟惠安啊!!如果学学五常老师,经济学日新月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0 21:42:00

回复:(duffylee)何必在这里瞎鼓捣,去趟惠安啊!!...

以下是引用duffylee在2006-3-20 21:10:00的发言:
何必在这里瞎鼓捣,去趟惠安啊!!如果学学五常老师,经济学日新月异了

理论源于实践,但是实践分直接和间接实践。如果事必亲躬,那么要理论家干什么?我们虽然主张要调研,但是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也跟个人风格有关。张五常虽然强调亲临现场,但他又怎可能回到猿人时代去考察进化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3 01:26:00

百度带我来到这儿,看了各位的探讨受益匪浅,谢谢!

发张在惠安女照片,谢谢各位!

[历史NIE9]惠安女的分工性质为什么没有发生变迁?

附件列表
243081.jpg

原图尺寸 191.03 KB

[历史NIE9]惠安女的分工性质为什么没有发生变迁?

[历史NIE9]惠安女的分工性质为什么没有发生变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6 13:28:00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8 20:27:00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6-3-20 21:42:00的发言:

张五常虽然强调亲临现场,但他又怎可能回到猿人时代去考察进化论?

说的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7 16:47:19
解释为什么在对外交流广泛的情况下,惠安男女分工的历史格局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