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正式对外公布,该校副校长黄庆涉嫌博士论文抄袭一事,经该校学术委员会认定成立,决定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今年3月15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西南交大的举动,是教育部这一表态之后,国内高校首次对涉嫌学术腐败的高校领导进行处理。
今年以来,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最年轻市长”周森锋、广州体育学院院长许永刚、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等论文抄袭被揭露,学术界的乱象愈演愈烈,至今当事人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实际上,被揭露的学术腐败只是冰山一角,高校不是隔绝于社会的象牙塔,发生在大学围墙内的学术腐败只是整个社会腐败的缩影而已。
学术腐败只是整个社会腐败的缩影
南方都市报: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和媒体都在谈反对学术腐败,但是现实情况,却似乎是学术腐败越反越多了。您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方 舟子:近年来进入公众视野的学术腐败事件越来越多,主要是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尺度放宽、更加关注的缘故,未必是学术腐败越反越多。由于有了一些舆论监督,胆小的人可能有些收敛,但是学术造假在当前无疑仍是非常严重的,这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受官场腐败影响的官本位的科研体制,刺激造假的学术评估体制,纵容造假的社会风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处罚,对学生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等等,都是原因。
南方都市报:那中国的学术腐败,从制度上怎么解决呢?
丁学良:比起国内其他领域的腐败,学术界的腐败根本不是最严重的。中国其他领域的腐败太多了,所以学术界自己都觉得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我私下里问过一些学术界的人,他们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他们说你还没见过更腐败的呢。
南方都市报:据我曾经在大学就读时的观察,科研经费的申报、使用这块猫腻最多。现在能申请下来经费的就是牛人,然后找一大帮学生低价或免费干活。一些热门的学科,如经济、管理等等,一个导师带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研究生的情况很多。
熊丙奇:这就是因为中国的科研机制比较急功近利。葛剑雄教授就曾经说过,现在没有失败的课题,每个课题结项时,都说是成功的。现在的课题,基本都是中短期的,一般一年就要出成果,长期的课题最多也不会超过五年。到了时间就要交差,交差就是论文或专著。这么短的时间,一旦没法交差,现在的机制又不允许出现不成功的课题,就只能去作弊。大学里学术造假形成了风气之后,各个利益关系人都是彼此制约的,没有人会去曝光。
南方都市报:就是说,所有的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只要各方利益都照顾到了,就不会出问题。
熊丙奇:对,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做人要厚道”。现在被曝光的学术造假行为,都是做人不够厚道,被那些感觉没得到好处的人举报了。这样反而得出一个反面教训,就是做人不能太张扬,只要把各方利益摆平就没事了。
尽管针对这些学术造假,也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大学里大部分博导、行政官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是反对这类改革的。他们都是现行体制下的得利者,当然会认为目前这种体制是最好的。很多在高校外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申请到科研经费就可以有项目提成,现在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纵向课题(即政府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部委课题等)算管得严的,一般都在10%,而横向课题(即和企业合作的项目)提成可以高达40%.如果申请到1000万元的科研项目,就可以马上到手100万元,乃至400万元。科研还没做,自己就变成百万富翁了。这是制度问题,不是这些博导个人的问题。现在的制度,就是把学术当作一个致富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