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82 1
2017-01-17
電動車大廠Tesla在2016年7月發布了第二階段綱要計畫(Master Plan, Part Deux)。根據該計畫,Tesla理想中的商業模式是建立由清淨能源發電、分散式儲電設備與電動車三者形成的「能源生產-消費生態圈」,發展出「垂直整合能源公司」新商業模式。
四大策略創造正向循環 Tesla大動作挑戰能源產業[@C] 電動車大廠Tesla在2016年7月發布了第二階段綱要計畫(Master Plan, Part Deux)。該計畫除提及多項對於車輛設計與使用的新概念,更提及了能源生產與儲存的整合」,突破車廠僅專注生產車輛、不涉及能源網路布建的傳統作風。

Tesla布局電池與儲能系統已有數年。分析Tesla第二階段綱要計畫,即可瞭解Tesla理想中的商業模式,是建立由清淨能源發電、分散式儲電設備與電動車三者形成的新「能源生產-消費生態圈」,並藉由銷售發電、儲電與用電等解決方案,形成「垂直整合能源公司」(Vertically Integrated Energy Company)此一新商業模式。

綜合其他業者趨勢,可預期未來「家用儲電設備加電動車」或「家用太陽能發電設備加儲電設備」兩項產品將逐漸出現。但串連發電、儲電與電動車整合之商業模式則除Tesla之外,短期不易見到相同競爭者。Tesla的第二階段綱要計畫,清楚呈現該公司的完整策略版圖-成為能源公司。

挑戰傳統能源產業鏈 四大策略環環相扣

在Tesla的第二階段綱要計畫,該公司聯合創辦人Elon Musk描述了四大主要發展策略,分別為整合發電與儲能、擴展產品線以涵蓋主要地面運輸需求、發展自駕技術與發展車輛共享業務。

這四項主要發展策略中,乍看僅有第一項策略直接與轉型成為能源產業有關。然而細觀第二、三、四項策略,其表面上雖為製造與提供車輛分享服務的策略,實質上目的仍是藉由推廣電動運具,將運輸市場對化石能源的需求轉化為對電能的需求,進而擴大對Tesla提供電能的需求市場(圖1)。

圖1 主打大眾市場的Tesla Model 3,是Tesla進一步推廣電動運具的主力車款。 資料來源:Tesla

然而,不論是汽車汽油供應業或是電力事業,都有著極高的進入門檻。汽車汽油供應業背後連結的是龐大的石油產業結構,難以動搖。另一方面,傳統電力事業不但需要建設大型發電廠,更須布建龐大電網。以矽谷科技創投方式從市場取得成長資金、需要時刻拿出創新成果的Tesla,實際上難以循上述模式按部就班並以傳統競爭方式躋身能源事業。

因此,Tesla提出垂直整合能源公司的商業模式。簡言之,該策略分為「以電動車擴增電力需求」、「布局分散式能源系統製造能量」以及「整合電動車與分散式能源系統,成為單一品牌」三個步驟:

以電動車擴增電力需求

做為能源事業,Tesla必須持續擴大市場對於能源的需求。電動車的興起,將帶動家戶用電量持續增加,亦同時意味著消費者對能源的支出,從支付給汽油業者轉換至電力業者。在此趨勢下,Tesla選擇電力而非石油做為其能源事業的核心,並在初期生產電動車,以期未來能夠直接對接Tesla自產的電力。

布局分散式能源系統製造能量

如何與已經擁有大型發電設施與完整電網的電力業者分食能源市場,Tesla選擇加入「分散式能源系統」的競爭,即提供消費者「自宅發電、自宅儲電」的選項。如此一來,Tesla即不需建設大型發電設施與完整電網等需要長時間回收成本的設施,而可以直接切入家戶。而欲提供「自宅發電、自宅儲電」解決方案,Tesla則需要擁有兩項解決方案:太陽能發電設備與儲電設備。

在太陽能發電設備部分,2016年6月21日,Tesla宣布欲以每股26.5美元至28.5美元間的收購價,收購美國能源業者Solarcity的全數股份。Solarcity為美國指標性的太陽能業者,其主要業務來自對住宅用戶提供「太陽能租賃」解決方案(圖2),根據Greentech Media報導,2015年Solarcity在美國住宅太陽能解決方案市占率約為30%(圖3)。經由此項收購,Tesla一舉取得提供「自宅發電」解決方案的能力。

圖2 Solarcity以租賃模式在美國住宅太陽能市場上取得領先地位。 資料來源:Slolarcity

圖3 2015年美國住宅太陽能安裝業者市佔率 資料來源:GTM Research

在儲電設備方面,Tesla研發電池與儲能系統已有一定時間。在本次事件發生不久前的2016年4月,Tesla正式公布「TESLA ENERGY」儲能設備解決方案,提供家用儲電設備「Power Wall」(圖4)與企業用儲電設備「Power Pack」。在產能上,Tesla即將完成的電池工廠「Giga Factory」預計每年生產總量105GWh的電池,並能夠依靠規模經濟與自動化將電池每千瓦小時(kWh)的成本降低30%確保其價格優勢。

圖4 Tesla以Power Wall進軍能源儲存市場。 資料來源:Tesla

Giga Factory的生產規模十分驚人,2015全球產能最大電池廠Panasonic車用電池年產能約為4.5Gwh、全球鋰電池年產能約為100GWh。換言之,僅一座Giga Factory的產能,就已經與2015年全球鋰電池的產能相當。

能夠同時提供家戶發電與儲電解決方案的Tesla,解決了發電設施與儲電設備必須分開租用(或購買)與安裝的程序,只要與電動車有效整合,Tesla就能確實成為提供生產清淨能源、儲電設備以及電動車一條龍解決方案的企業。

[@B]整合電動車與分散式能源系統品牌[@C]

整合電動車與分散式能源系統品牌

2016年7月,Tesla將其網站名稱從「teslamotor.com」改名為「tesla.com」,宣示其從電動車製造商轉化為銷售多樣商品的品牌。未來分散式能源系統與電動車均會統合在「Tesla」此單一品牌下進行銷售與提供服務。消費者能夠用一款app即掌握家戶發電現況、電能儲量、以及車輛充電進度等資訊。

在市場上,整合後的新Tesla,能夠直接接收Solarcity既有的、全美約30%的家用太陽能市場用戶做為其電動車的推廣客群;另一方面,對於購買Tesla電動車之車主,則能反向推銷家用太陽能解決方案,穩固其能源事業的市場。

Tesla提出「從電動車市場進入分散式能源系統」的商業模式眼光宏大,其綜效亦可望為Tesla的電動車與太陽能事業帶來加成。然而此商業模式需要多年佈局形成、且與能源市場型態高度連動,其他電動車產業是否同樣需要尋此路徑發展,還需評估在電池與儲能設備的競爭力、以及能源事業是否能與汽車業務有效整合而後定。

「電動車與家用儲能設備組合銷售」並非Tesla的獨有策略。包含BMW、Mercedes、GM與日產(Nissan)等汽車大廠,近年也急起直追推出類似Tesla Power wall的家用儲能設備。然而做為儲能設備價值核心的電池是否由企業自產或必須向外採購,則將決定車廠進軍儲能設備的利潤空間。

目前在販售家用儲能設備上與隨Tesla進度最接近的Mercedes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 AG)已於德國地區開始販售家用儲能設備(圖5),其因便在於戴姆勒同樣由其100%轉投資事業Deutsche ACCUMOTIVE進行電池自產。另外日產則同樣擁有包含在美國田納西州Smyrna鎮等地的電池工廠。

圖5 戴姆勒已在德國推出自家的儲能產品。

在擁有電池自產能力後,電池生產成本則成為競爭重點。如前所述,Tesla的電池工廠預期可靠規模經濟與自動化降低30%的生產成本。未來其他車廠所擁有的電池工廠是否能在生產成本上取得優勢,將是能否於家用儲能設備競爭中取得市場份額的關鍵。

Tesla帶頭布局能源生產眾車廠保守應對

相對於許多車廠有意進軍家用儲能設備領域,選擇進一步向上發展至太陽能發電產業的車廠,則除Tesla外尚無別者。整體來看其因有二:

首先在技術上,汽車業的造車經驗與生產太陽能發電設備所需的能耐關聯甚低,汽車業並不具有加入太陽能產業的明顯優勢,連以電動車為產品的Tesla亦是採用直接收購Solarcity方式取得太陽能解決方案。

其次,太陽能事業本身的不確定性較高。相對於其他發電方式,太陽能發電仍是處於發展初期的能源事業,受到日照多寡、都市型態集約或分散、傳統電力價格、國家能源政策、太陽能技術進步等多項環境因素影響,經營的波動相較汽車產業為大。

舉例而言,前述同樣有意銷售儲電設備的德國戴姆勒,是採用由能源生產/電網業者Energie Baden-Wurttemberg以及太陽能業者SMA Solar Technology等能源業者代銷家用儲電設備的合作方式形成解決方案,汽車業本身並不介入能源事業。雖然此舉將把能源系統與車輛分為兩個不同產品,不像Tesla可以提供整體一條龍服務,然而仍不失為較穩健的策略。

綜上所述,在短期內可預期市場將由Tesla、Mercedes與Nissan等具有電池自產能力的車廠陸續提供「家用儲能設備加電動車」或「太陽能發電設備加家用儲能設備」的組合方案,但如Tesla般宣稱其為「能源事業」,並嘗試建立從發電、儲能到電動車銷售合一商業模式的企業,將仍為有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23 10:33:47
I like this topic. Do you hav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it? Wish you share more about  new energy with vertically integrated soon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