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学术生涯 不朽的传世之作
——写在哈尔•罗纳德•瓦里安教授七十华诞
暨《微观经济分析》付梓四十周年之际
 
70年前,在美国俄亥俄州伍斯特市的一家医院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了,父母给他取名为:哈尔•罗纳德•瓦里安(Hal Ronald Varian)。彼时,美国正处于战后婴儿潮时期,而他只不过是当年三百多万新生儿中的一个。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他将成为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巨擘。
40年前,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问世了,这就是由哈尔•罗纳德•瓦里安独著、美国诺顿公司出版的《微观经济分析》(Microeconomic Analysis)。彼时,年仅30岁的瓦里安刚拿到博士学位不久,在经济学界只能算是甫露头角,还未能登堂入室。谁也没有想到,这部著作将在今后几十年时间里主宰全球高等学府的微观经济学课堂。
20年前,我国经济科学出版社引进了《微观经济分析》(第3版)的翻译版权,中文版定名为《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彼时,几位译者多是北京大学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合作翻译的这本书将影响数以万计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人员(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令他们从中受益。
2017年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尔•罗纳德•瓦里安教授70华诞,也是他的著作《微观经济分析》出版40周年,同时还是《微观经济分析》中文版面世20周年。对于经济学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同时也极具纪念意义的年份。在此,笔者以一个普通经济学爱好者的视角,谈一谈瓦里安教授和他的《微观经济分析》,以资纪念这位经济学家及其著作,希望在博得方家一哂的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于其人
瓦里安教授出生于1947年3月18日,1969年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经济学),1973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数学)和哲学博士学位(经济学)[1]。他的学术生涯主要在密歇根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度过,在这两所大学分别任教长达20年和16年。
1973年至197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1977年至1996年,在密歇根大学先后担任经济学教授和金融学教授;
1995年至2010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先后担任哈斯商学院教授和经济系教授,并担任信息学院首任院长。
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瓦里安教授有着丰富多彩的访学经历,除了本国的斯坦福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之外,他的足迹还遍布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商学院、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德国萨尔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
瓦里安教授拥有两个名誉博士称号,分别是芬兰奥卢大学于2002年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于2006年授予的。
2002年,瓦里安教授受聘谷歌(Google)公司担任顾问,主要负责在广告拍卖、经济计量、公司财务、企业战略和公共政策等方面为公司提供咨询意见,2007年开始担任谷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至今。
2010年,63岁的瓦里安教授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享受“名誉教授(Emeritus Professor)”称号。
纵观瓦里安教授的学术生涯,他起步于微观经济学,亦成名于微观经济学。他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大师,在微观经济学的几乎每个领域都发表过真知灼见,如:需求与供给、显示偏好、资产市场、博弈论、价格歧视、社会福利、公共物品、不对称信息、均衡与一般均衡,等等。
在那个网络经济席卷全球的世纪之交,面对铺天盖地的诸如“比特”、“共享”、“信息爆炸”这些流行词汇,瓦里安教授清醒而又坚定地指出,“技术会改变,但经济规律不会改变。”他认为,信息产业和那些传统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产业并无本质不同。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你并不需要一个全新的经济学,你只需要见识一些真正出色的东西。”他做到了。在他与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合著的那本基于新古典分析框架的《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Economy)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又焕发了新生。对此,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这本书)寻求的是模型,不是潮流;是概念,不是词汇;是分析,不是比喻。”两位大师的睿智之言,对当时(也许还有现在)浮躁的学术氛围无疑是一种警醒。
瓦里安教授不仅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也是一位热衷并擅长向社会大众普及经济学知识的专家。他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工业标准》、《商业周刊》等许多报刊都开设了专栏,用普通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笔触,就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其中,仅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评论就多达一百余篇。
瓦里安教授一生获奖无数、荣誉等身,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头衔和奖项包括:1983年当选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士,199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6年获约翰•冯•诺依曼奖,2015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Fellow)。
瓦里安教授还兼任《美国经济评论》、《计算经济学》、《哲学与经济学杂志》、《经济展望杂志》等多家顶尖学术期刊的编辑和编委会成员,并曾在1997年、2002年和2006年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发言。
——关于其名
Varian,比较常见的中文译名是“范里安”,这个译名的普及要归功于费方域先生,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将Varian的本科生教材《中级微观经济学》(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Approach)翻译成中文,定名为《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时至今日,这本教材已经更新到了第9版,并被我国许多著名学府包括科研院所用作核心教材,作者“范里安”的大名也随之深入人心,如雷贯耳。
1997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在翻译MicroeconomicAnalysis (3rd)时,没有沿袭“范里安”的译法,而是将Varian译为“瓦里安”。这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并非译者心血来潮,更不是“北大学派”的标新立异[2]。在笔者看来,“范里安”的译法属于一种“把洋人归化”的中式翻译,亦即,由于某些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以及种种不可言说的微妙因素,我们在翻译人名时,常常喜欢把外国人统统冠上一个中国姓,再配上一个中国味很浓的名字。如:政治界的张伯伦、叶利钦,军事界的朱可夫、戴高乐,演艺界的费雯丽、白兰度,文学界的王尔德、萧伯纳,科学界的卢瑟福、薛定谔,经济学界的李嘉图、刘易斯……简直数不胜数!在我国经济文化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今天,这种中式译法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翻译的潮流和广大读者的审美。因此我们认为,“瓦里安”的译法要更贴切一些。
还有学者[3]将Varian译为“凡礽”,单纯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这个“礽”字既不是意译也不是音译,而且还不是常用汉字,普通读者看到难免一头雾水,甚至不知该如何读。笔者揣测,也许译者是在向董辅礽先生致敬吧!
——关于其书
瓦里安教授纵横经济学界40余年,研究领域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经济学[4]。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包括与人合著、具有学科开创性意义的《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导论》(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Introduction)。但是,使他声名鹊起的,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两部著作:本科生教材《中级微观经济学》和研究生教材《微观经济分析》。
提到《微观经济分析》,就不能不提与之交相辉映的另外一部著作,即由哈佛大学教授Mas-Collel, Whinston, Green等人合著的《微观经济理论》[5]。这两部著作都是国际上公认的“元老级”研究生教材,共同主导欧美研究生教学达数十年之久。如果非要说两者的差异,那么,后者更像是宏大叙事、洋洋洒洒,而前者则是删繁就简、短小精悍。
正如一位学者[6]所言,“《微观经济理论》无疑是一棵枝叶繁茂的知识巨树,即便是欧美的名牌大学,也是在一个学年的时间里,由全球聘请的各领域的顶级的专家,集体引领学生来‘攀援’这棵参天大树的。”
的确如此。《微观经济理论》英文版(包括数学附录)近千页,中文翻译版更是厚达1400多页,令人叹为观止。虽说“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了微观经济学所有重要的论题,是公认的微观经济理论的‘圣经’”,不过,也许是过于宏大了,这本书似乎更适合学者在书斋里潜心治学使用,或者是放在书架上作工具书参考,而不适合用作在课堂(尤其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上讲授的教材。
相较而言,《微观经济分析》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结构上,本书采用了模块化的写作方式,每一章的标题都很简短,内容亦相当精炼,且和《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章节基本对应,如:技术、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不确定性等等。这种结构,既便于研究生在遗忘某些知识的时候返回到本科生教材进行复习,也便于本科生转到研究生教材就某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每一章正文后面,作者都列出了参考文献,为读者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此外,本书在结构上和一般微观经济学教材还有一个显著区别,即将生产者理论置于消费者理论之前。之所以这么处理,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生产者理论和消费者理论在形式上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产者理论相对于消费者理论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如利润、成本、要素需求、产品供给这些指标都是可观测的,是一种更为“客观”的理论,经济学界对于生产者理论的共识也要远多于消费者理论。
在内容上,本书涵盖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生产者理论、消费者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这样的核心议题,也包括市场失灵、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重要专题。当然,数学专业科班出身的瓦里安深知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许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懂得微积分,但是他们不懂——至少不是很懂。”为此,他颇为贴心地编写了“数学”和“最优化”两章,并不忘告诫读者,“本章不适于对一些概念的初次学习”。曾几何时,经济学界对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过讨论和争鸣;时至今日,学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要真正学好经济学(特别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扎实的数学功底是不可或缺的。
在难度上,本书没有设置过高的技术门槛,相比《微观经济理论》来说更加容易入门。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这本教材已算不上高级教程,它的难度只比范里安的中级教程高那么一点点。”[7]话之所以可以这么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日益与国际接轨,日益规范化和标准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英语水平和数学水平都在不断提升,这为他们阅读国际前沿的经济学论文和著作扫清了障碍。但是,必须指出,经济学归根到底是一门社会科学,许多原理和理论都受到不同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绝不能认为数学工具越高深、模型越复杂,经济学水平就越高。特别是对于我国经济学研究人员来说,学习“黑板经济学”固然重要,积极投身于本国的经济实践更是必不可少。
在语言上,瓦里安教授文风严谨而又不失生动活泼,美式幽默随处可见。此处仅举几例。第1章第11节,在谈到齐次函数的时候,瓦里安指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次数’是零次和一次”;但话锋一转,他又在脚注中写道,“不过,有时认为硕士和博士是更重要的。”在这里,作者一语双关,因为“次数(degree)”这个词在英语中还有学历的意思。第27章第4节,在列举了约束最优化的判定条件后,瓦里安写道,“要记住有关二阶条件的所有行列式条件,你或许会感到困难,至少我是这样。”读到这些文字,相信许多读者都能够体会到透过书本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的那种愉悦,在会心一笑中产生思想共鸣。
遗憾的是,《微观经济分析》自1992年英文第3版以来就再无更新,这对于经济学界来说不啻是一大损失。因为,没有旧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就没有新知识的开拓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本好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其作用和价值远远超越了教材本身。但是,编写一部既能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和前沿,又能帮助读者掌握经济分析的标准工具,同时还要避免陷入数学公式和模型之泥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并不是每个经济学家都能做到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个世界上自称经济学家的人有很多,能够写出畅销40年不衰著作的人却屈指可数。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并不遥远的1985年。那一年,70岁高龄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相中了年富力强的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两人开始合作撰写第12版《经济学》,这也被外界视为一代宗师萨缪尔森提携后辈、交接传承之举。虽然萨翁已于2009年仙逝,但他的学术思想却随着这本名著得到了延续。
今年,瓦里安教授也将年届古稀了。抚今追昔,难免使人油然而生沧桑轮回之感喟。我们由衷地希望,瓦里安教授能够早日寻觅到合适的学术助手,把《微观经济分析》这部著作写下去,把学科的最新进展融进来,使其继续指引莘莘学子攀登经济理论高峰,继续“拨动年轻人的心弦”。
 
注释:
[1]没错,瓦里安在26岁那一年同时取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2]事实上,费方域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期间曾在北京大学经济系进修硕士课程,说起来和《微观经济分析》的几位译者也算是师出同门。
[3]参见北京大学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327页。
[4]必须提请注意的是,此处“信息技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经济学”,后者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而前者主要涉及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的生产、销售以及供求双方策略性互动等问题,可视为研究某一特定行业的产业经济学。
[5]这部著作,坊间俗称MWG,系三位作者的姓氏缩写。
[6]参见上海财经大学王根蓓译《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译者序言第2页。
[7]参见东南大学曹乾的《微观经济分析》网络译本之译者序。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周洪、李勇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微观经济理论[M](英文影印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杰弗瑞•杰里、菲利普•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王根蓓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