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大经济论坛 一位师兄的考研故事-那些青春的日子(一)
考研,
师兄,
故事,
青春考研,
师兄,
故事,
青春
2006年4月21日
一觉醒来的时候,又已经是十点多,浑浑噩噩地过了一个礼拜,整日上网,三顾水木,四探未名,天地间来来回回蹿,说不出为什么,只是机械的惯性动作。绷紧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感觉有些难受。拉开窗户想透口气,惊讶于满目沧夷,“又下土了”,思绪似乎随着昨夜的沙飘,飘到了一年前。
2005年2月14日
一个寒假的努力,今天,在这么一个特别的日子里,终于化成了老师们灿烂的笑容,同学们舒心的愉悦,而这些以后将成为大家美好的回忆。精心准备的高中同学聚会,給老师颁发的十寸大的奖状,同学模仿老师上课的惟妙惟肖,我确信老师是不会忘记的;每一位同学都得到的经过班级集体评选的荣誉证书,晚饭时的酣畅,晚会时的尽兴挥洒,我确信同学是不会忘记的;嗯,结束了,也要开始了。还记得前天灏问我:“找工作吗?保研吗?”“保研,早就放弃了。工作,还不想。”“那是要破釜沉舟了。”“考不上还不至于那么惨吧,破釜,但不沉舟。”
2005年2月28日
终于正式进驻旧图了,雷、春、迅、加上我,四个跨专业的,再算上六月考托的伟,决定要成为自习的铁党,昨晚的三两瓶啤酒见证的大家的壮志。坚持这一年,大家都默默地想。大学就要这样提前结束了,寝室、宿舍、食堂,又一个高三,会有精彩吗?过程也会有趣吗?遗憾是免不了的,但绝不后悔。
2005年3月20日
又是好一阵踌躇,有时候真痛恨自己如此优柔寡断。人大,我有十足的把握;北大,我的确很想去,可是那么高的分,专业课要求也更高,希望很小啊,看了今年的成绩,恐怖,上四百的比比皆是。要是考不上,真不想再考,因为,因为有阴影。算了,还是考人大吧,分高的话可以公费,争取个好导师的机会也大,先跨进经济这个圈子才是最重要的。我似乎终于说服了自己。
2005年3月27日
自习一个月了,仔细地看了一遍微观经济学,尼克尔森的中级微观,还有高鸿业那本厚书的微观部分,闭上眼回想回想,从消费者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推出需求曲线,再从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推出供给曲线,两条曲线一相交,就是局部均衡了。当然如果不是完全竞争的话,就没有供给曲线了,就要用上博弈论等工具了。然后介绍点福利经济学的知识,以说明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最后呢,现实是残酷的,市场是有缺陷的。不错,学懂了。
美滋滋地去水房洗漱,碰见伟了,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帅哥。他盯了我好一会,看得我发毛,终于发话了:“我和春都觉得你应该考北大的,你数学英语都相当好,会很有希望的。另外,你和北大有那么一个过结,现在不解决下以后会没有机会了。”我解释再三,如我一个礼拜前的想法,都被他一一驳回了:数三和数四能有多大区别呢;专业课难道你不会么;北大的公费更多......又一次,我犹豫了。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兴许我真的是变得懦弱自卑了,所谓的把握更大,公费,导师统统都只是自己找的借口安慰自己而已。专业课要求更高,分也更高,但难道是克服不了的么,自己不是一直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么,为什么现在却忘了呢。如果连追求自己目标的勇气都没有,以后还谈什么出息呢。再挫折一下也没有什么好怕的。热血沸腾,这一次我真正说服了自己。 |
本文转自北大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