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dzz 发表于 2009-8-2 00:32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09-8-1 23:25 
mmdzz 发表于 2009-8-1 03:37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09-8-1 01:08 
张兄解释得很好,多谢:)
不过我认为此图想说明的并不是这个问题,即不是从短期总供给曲线水平的角度来说的。
原图总供求曲线的方框前有两个椭圆形小框,表示这里的总供求特征是前两个因素决定的。就总供给而言,这是一种代表性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将大量低成本、且具备相当技能和优点(善于学习、吃苦耐劳等)的过剩劳动力带进全球经济,只要这些过剩劳动力没耗尽,就能抑制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力,全球经济就仍然处于AS曲线的水平部分。一旦耗尽,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AS曲线就开始进入向上倾斜的部分了。
所以,单就此图而言,决定AS水平的关键并非短期这个时间框架,而是过剩劳动力的压力。
去年关于中国过剩劳动力是否即将耗尽、进而是否会导致全球低通胀时代结束的热烈讨论,正是与这种观点相关。
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简化的分析,不过确实能说明一定问题。
我想是这样的:所谓“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弹性”(这当然只可能是一种短期分析)并不代表AS的“无限弹性”,这个在数学上很简单,不赘述。
而一个“长期”的分析框架,并不适合用这一个工具来分析。因为很清楚的是,“长期”到“价格可充分调整”的总供给是垂直的;而“长期”到“一切投入要素可调整”,适合使用经济增长理论。
如果要表达您所说的这层意思,恐怕比较合适的是拉尼斯-刘易斯-费景汉模型
首先,归根结底,我解释的是原作者的用意,而不是我自己的看法。我在论坛找到了此图的出处: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459567
作者的意图就是这样的。
按张兄的解释,总供求图前面的两个椭圆小框是没用的。
第二,原文作者要解释的是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现实,现实是活的;只有用来解释现实的理论,才是活的。
第三,我前面说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分析。换言之,分析非常粗糙,且依据的假设非常强,比张兄所说的“这个在数学上很简单”还要简单得多。假设不同,结论自然不同。原作者只是针对特定问题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视角,并非一个严格的模型。
mmdzz兄的分析还是很中肯的,符合作者的原意。分析这张图的时候,不应该拿着书本上的理论模型照章分析,而应该回到作图时中国当时经济的实际,然后按照这个实际理解图的含义。尤其是估计需求模型之前的2个圆形框,那是作者分析中国经济的入手点:即放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后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业开放的背景下,分析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等的原因。
呵呵,mmdzz贴出了原图和原文,看看还是比较好的,可以更好的理解。
至于好多人说没看到所谓的预测,建议再看看。在分析好当时的经济情形之后,预测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改变上面的某个条件,然后分析改变后可能出现的情形,再判断该条件发生变化的概率,就可以得到未来这种情形出现的概率——这就是所谓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