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千金买邻 
现在各个高校对年轻教师的考评是越来越细化,而且施加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考评制度的引入,反映了高校竞争意识的增强,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考评制度下,人肯定会迅速地被分成三六九等,少数人成为学术明星,大部分人只能成为默默无闻的普通学者,可能还有很多人会被淘汰出局。如果为了望上爬,就去造假,我认为应该是见一个宰一个,没什么好商量的。要是考评制度和考评压力成了造假的理由,那国外的学者早就都造假去了。中国现在考评制度是越来越严,但绝大多数学校好歹还只看论文数量,没几个学校既要数量又要质量吧?中国的考评制度,顶多也就是影响职称和工资奖金,没几个学校会当真把考评不合格的人扫地出门吧?
要说考评制度的问题,就是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搞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年轻学者的考评要求远超老人,但给他们的报酬却仍在最底层,年轻学者所得与付出严重不符。学校需要改变的是分配制度,真正建立与考评制度相匹配的、以学术成绩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而不是搞论资排辈。至于考评和考核制度,我认为要求会越来越高,规则会越来越细,压力会越来越大,降低要求是绝对不可能的。
中国以前的学术是吃大锅饭,好的坏的都在一个锅里混,很多完全不适合从事学术工作的人也能混得有滋有味。考核制度的引入,是打破大锅饭的一个积极步骤。如果不能适应考核制度,或者很难达标,我认为这些人基本上不适合在学术界工作,尽早退出是他们的合适选择,因为我实在是见过太多能够轻松达标的年轻学者,中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考核不是太严而是太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