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918 0
2009-08-03
当代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以“男女小说”的创作蜚声于海内外文坛,在中国大陆,他的
代表作《失乐园》创下了不俗的销售成绩,也从此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悉。“男女小说
”是渡边淳一对于自己那些描写男女情爱题材作品的一个区别于别的爱情小说的界定,
他认为自己所描写的都是中年男女以性爱为基础的爱情,以婚外恋的形式出现,风格细
腻,“希望能够挑战现有的道德和伦理,从根本上说,这些男女小说实际上是在挑战我
们的社会体制。”①

渡边淳一在不同的场合里反复强调他对于人类婚姻制度的反对,认为“结婚对于生小孩
和家庭是个有利的组织方式,但对爱,情爱来说,是负面的组织。”②对于他的小说,
研究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用美学或者对爱的追求,对女性的探索的角度来分析,溢美
者认为渡边淳一的创作张扬了人性,体现了人类最本能的情与爱和对生命,爱情等等特
有的感悟,“重新唤回人作为生物特有的雄与雌的生命光辉”、“他用自己的文笔抒写
了二十世纪末已经走到了尽头的人类文明中的爱情与婚姻及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③的确,渡边淳一的写作风格秉承了日本文学一贯的细腻唯美的特点,即使是在很直白
的性爱描写里,他的文字也优美且富有浪漫气息

如果说阅读对于人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另一种人生体验,来补充个体经历的有限,那
么选择一个文本阅读的同时也是选择了解一种人生乃至一种特定群体的生存理念。解读
某个文本,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作者本人内心和周遭的世界,同时还反映了作者所处的
群体,时代,民族的特点——哪怕文本中并没有多少社会现实的体现,只是纯粹的内心
小说,深刻的时代烙印也牢牢地烙在了上面。渡边淳一的创作虽然题材相对狭小,绝大
多数都是抒写男女之情,但折射出的,是整个日本民族的性格,压抑和冲动,痛苦和欢
乐,都具有典型的日本色彩。

《失乐园》是具有典型渡边淳一特点的小说,一对中年男女,久木和凛子,婚外恋的爱
情,火一般的彼此吸引,由完美的肉体结合上升到心与心、人与人的极度迷恋。两个人
忘记了,或者也不再想与彼此无关的东西,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系在彼此身上,在这燃烧
的爱到达顶点的时刻。两个人却选择了死亡作为他们爱的最后盛宴,并且,毫无遗憾,
带着一种欣喜和欢乐。之所以为笔下的人物选择了情死,是因为渡边淳一认为“要是结
婚后,就和平常男女一样,没有燃烧的激烈情感。我想对于爱来说,它的一大难题就是
如何把爱持续下去,但是爱到达巅峰之后是无法继续下去的,它根本就不具备可持续性
。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巅峰的爱呢?家庭和婚姻都不是它的答案,死亡才是。”④从开
始到最后,久木和凛子的爱都散发着火一样的激情,虽然是中年人的爱情,但是炽热强
烈的程度不亚于初恋的年轻人。他们不顾家里人的反对,为对方可以抛弃一切,日夜厮
守惟恐时间太短,彼此相看不厌,这样的境界在渡边淳一眼中已经到了爱的极至。而他
们的情死与以往文学作品中和现实生活里的情死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世俗大到
无法让他们结合的阻碍。久木的妻子已经提出了离婚,凛子的丈夫虽然不同意离婚,可
是对于她的所作所为到最后已经不闻不问。那么在两情相悦,可以日夜厮守的条件下选
择情死,就是主人公对于爱情独特的价值理念的结果了。

对于死亡的态度往往是东方文化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也就是“轻死”,中国是东方文
化的源头,可以经常在中国古人的作品里看到关于死的字句,“士为知己者死”、“一
死以谢天下”、“虽九死而不悔”、“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等等,这些死的共同特点
就是主体心甘情愿作出的结束生命的选择。生命作为人生存在世上最重要的基础,如果
都能够舍弃,足以烘托出所为之舍弃的东西的珍贵。日本文化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浸
润,并且因其岛国的特点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日本人也常常为了某些追求的东西可以付
出生命,比如武士道中,武士的精神就是不怕死,敢于为了自己所捍卫的人或者事,有
时候甚至是一种说法而付出生命。他们选择死的方式也很触目惊心:切腹。也许在其他
国家的人眼里看来是一种极度残忍的对待自己的方式,但是在日本却被认为崇高而庄严
。同时他们非常喜欢歌颂自然景物,从自然景物的凋零中感受生命的短暂和凄美,对死
亡,他们怀着敬畏,但同时又认为具有一种宁静朴素的美。久木和凛子被安排成徇情而
死,一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找不出比死更庄严更崇高的东西来表达他们的爱情,并
使他们的爱情不朽。“一般人的自杀是向暧昧的世界无意义性边界发起的最后反击,主
动选择死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毕竟维护了某种生存信念的价值。”⑤从这个角度来
讲,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定格爱情,确实带有倔犟的唯美主义色彩,也就是固执地追求
完美爱情的信念。东方哲学凡事讲究“度”,月满则亏,情深不寿,认为任何事物发展
到尽头,再向前走只能是下坡路。当久木和凛子的情感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彼此都已经
无法再去面对未来的路,于是为了现时的极度完美而放弃了未来衰落的可能性。这也可
以说是以生命谢这份爱情。可是,非要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对抗人世的无常?人类情
感的易变吗?

不能不说,渡边淳一的创作滋生的土壤,也就是现代以降的日本社会的特点制造了他笔
下的主人公及其情死的结局。日本大概可以算得上世界上最兢兢业业的民族,尤其是在
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他们穿着一样的职业装,拿着一样的公文包,一样的早出晚归努
力工作,仿佛一群勤奋的工蜂不知疲倦。在物质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
信仰上的空缺也如同梦魇一样困扰着日本人的心灵。整个20世纪,全世界的人在二战之
后都几乎同时面临着信仰的危机,日本作为战败国和发达国家的双重身份让其国民在纷
扰的世界中尤其无所适从。当民族主义,家国主义都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只剩下
一个自我可以去体味。体味自我必然走向追求极大的享乐和由此带来的虚无,这是一对
孪生子形影不离。性的神秘可以算得上人类肉身可以得到的最大享乐,渡边淳一崇尚肉
体的爱恋,也正是因为在精神上无所适从所导致。久木在事业上的失败让他觉得郁闷,
而空闲下来的他并没有一个可以支撑的理念,这个时候出现的凛子是他救命的稻草——
虽然他自己意识不到。因为人生存在世上,即使自己并不想,也总是不自觉会去寻求生
存的意义,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得好:“如果没有上帝,我怎么办呢?”我们总要寻找一
样东西去支撑这时常觉得脆弱的生命。虽然后现代社会告诉我们,人的生存本来就是一
个虚无,因为宇宙本身,世界本身,生命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我们生存的
全部乐趣就在于赋予这无意义的人生以意义。忙碌的日本人,在流水线下忽略了这些终
极问题,也不想去追问,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问题的不存在。蔓延在整个日本作家作品
中那种阴冷,灰暗的调子,那种对于生命短暂的恐慌和因为恐慌而带来的对可把握的物
质世界的迷恋,对每一种细微感觉琐屑的扑捉,都是日本文学特有的特色,不也都说明
了什么吗?

渡边淳一用男女之间的情爱,尤其是肉体的性爱来抵御这种虚无和生命的短暂,他自己
也承认,《失乐园》中的主人公“看到了人生的虚无,单纯为了爱,而平静地相拥着选
择了死亡。”⑥可是,死亡从表面意义上来看是一种勇敢而坚强的回击,可实际上却是
不敢面对残酷结果的逃避。爱的发生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热烈和舒缓都是它的存在形式
,只有广阔的胸襟才可以容纳和接受这世界的虚无并积极地去赋予其意义。看到了人生
的虚无就放弃人生,这是一种不战而逃的怯懦。

“信念为个体的人生提供了世界的某种意义,这些意义最终决定着人的生死存亡。”⑦
,久木和凛子选择死亡是为了支撑他们爱的信念,追求那种纯粹的峰巅的感觉,而这样
的人生
未免显得过于单薄。绚烂的外表下是脆弱苍白的灵魂,以至于只能靠着一时的激情来照
亮生命,这样的支撑是不是过于脆弱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