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中西医临床医学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专业概况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隶属于第一临床学院,建于2004年。专业建设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厚基础、读经典、重临床、强实践”为培养原则,依托学校办学优势和良好办学条件,贯彻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适合21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好的科学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创新精神,掌握中医学专业知识与基本的实践技能,掌握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
本专业采用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并行、教学与科研并重开展建设。通过本专业的建设,推动了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2010年本专业获批成为辽宁省本科特色专业。
师资与学术
本专业现有主讲教师153人。生师比满足<9:1的要求。职称结构:正高54人,副高42人,中级48人,初级9人;正高及副高级人员占教师总数的 62.75%。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50人,博士研究生29人,本科74人;硕士以上占51.6%。年龄结构:年龄30岁以下者6人,50岁以上者22 人,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125人;中青年教师占整个主讲教师队伍的81.7%。现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110人,校级名师2人(1人已退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
本专业依托学校现有的30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涵盖医、理、工、管、文5个学科门类,为本专业实现学科交叉提供支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亦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设立了生理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等西医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中医内科学等中医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与政策等政治类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医学伦理学等公共类课程,形成了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医学知识相互渗透、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相互渗透、中医学科与西医学科相互渗透的课程结构。这种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不断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传承与创新。
近五年,本专业教师牵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共23项,其中科技部“973”课题2项,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科技部行业专项2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6项,另中标部级、省级等纵向课题近200项。2009 年,批准立项课题35项,经费总金额近2000多万元,创历年之最。2010年顺利获得三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充分体现了本专业的科研水平。近五年,获科技进步奖近40项,目前拥有专利22项,发表论文1600余篇,撰写著作38部。
招生与就业
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本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512名。共招生7批次,目前毕业生共计123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及与医药学相关的工作,如医生、教师、研究员、药厂或医药公司职员等,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一 、逐步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重视青年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围绕“四个一” :“一个目标,一个平台、一个体系、一个队伍”,即以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为指导,依托一个培养平台,形成一个教师培养体系,打造一个高素质师资队伍。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学士导师制”,对实习学生开展“一对一”固定带教;制定青年教师进修计划,为其创造条件,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单位研修,不断拓宽和提高知识水平;通过开展优秀青年医师临床查房观摩、临床技能比赛等活动,促进教师参与临床实践活动,不断丰富临床技能。
二、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合21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好的科学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创新精神,掌握中医学专业知识与基本的实践技能,掌握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
三、以精品课为示范、开展课程建设
本专业注重课程建设,结合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专业课程建设。以精品课建设为示范,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从而带动整体课程质量的提高。目前《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诊断学基础》、《中医儿科学》四门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级精品课;《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医内科学》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课。除此之外,本专业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严格执行《双语教学的有关规定》,例如《西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课程采用双语授课,并编写相应的校内英文教材用于教学;同时注重对双语授课教师的培养,本专业有四位教师获得了大学双语授课教师A级认证。
四、遵循教学计划、加强教材建设
本专业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好教材选用和教材建设工作。选用教材的基本原则是: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推荐的优秀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选用教材符合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注意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特点,以便有利于因材施教。目前专业各门课程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家规划教材,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类课程如《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使用的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之后出版的中西医结合类教材;西医类课程如《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等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此类教材特点是内容更新速度快,融入了更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
本专业结合学校制定的《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工作,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本专业的教师共主编、参编教材 42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雪峰教授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梁学林教授担任编委的《中医妇科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赫群教授担任编委的《中医眼科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姜智慧教授担任编委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新世纪规划教材),魏红教授担任编委的《中医诊断学》(新世纪规划教材),吕延伟教授担任编委的《中医外科学》(新世纪规划教材)。其中专业带头人杨关林教授组织编写的《临床课间见习指导》、《临床实习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2009年分别被评为辽宁省精品教材。《腹部血管超声诊断图谱》、《心电图临床教学图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分别被评为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五、建立了“一个目标、二条主线、三个阶段”为特色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中医临证思维、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岗前培训、临证实践、综合考核”为三阶段,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中医临证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
六、把国际化发展方向作为办学理念之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的平台
本专业与国内其它8所中医院校一同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联系,接收了大批国外研修生,并派出多名专家赴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医院校讲学,开设中医专家门诊,为中医服务全人类做出积极贡献。
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步伐、辐射、带动全省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整体发展
目前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学科5个: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儿科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心病学;省级重点学科2个;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11个。通过学科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专业充分利用中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资源,不断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承担着辽宁省中医药基层人员的培训任务,是辽宁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从而有效推进了辽宁地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文化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