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5.核裂变过程中的聚变反应
2017.1.25
核裂变如果没有部分,或全部原子内部结构转化为偏电荷光子,就没有能量释放。所以,任何放热反应都隐藏着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释放的能量可以通过“消失”的质量精确计算,因为物体和环境温度决定于单位空间中偏电荷光子的密度,而每个质子、中子和偏电荷光子的质量是固定的。
核裂变过程中还隐藏着聚变反应,释放的阿尔法射线(高能氦粒子)可能与铀235聚变为钚239,已经形成的部分偏电荷光子可能再次聚变为某些化学元素。
例如:核爆炸产生的“鐦”元素可能来自核裂变过程中的聚变反应;地球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大部分来自地球大气热层中的聚变反应。而地球大气热层的形成,主要来自宇宙射线中的“氕”元素与地球大气中的“氕”元素剧烈撞击发生的核裂变。由于这种核裂变形成的高温超过了氢气的燃点(摄氏570度),地球表面的“氕”元素(氢气的主要成分)不是来自太空,而是正负偏电荷光子在地球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所以,有光合作用存在和植物的生长,二氧化碳可能转化为水分子和碳氢化合物,油气资源“埋藏”在地下温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核裂变过程中的聚变反应可以解释核裂变过程中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产生,地球大气成分为什么与宇宙射线成分不同,太阳系不同行星的大气成分为什么不同。提示我们通过裂变产物分析化学元素内部结构时注意转化为偏电荷光子“消失”的部分,可能发生聚变反应的部分。
光子有三种物质形态: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和偏负电荷光子,物体和环境温度由它们共同形成,还是偏电荷光子形成,或者部分偏电荷光子形成,对我来说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质子和中子由正负偏电荷光子对偶聚集形成,也可以裂变为正负偏电荷光子。前者表现为吸热反应,后者表现为放热反应。我们是正物质人类,生长在正物质环境,对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产生“黑洞”和“暗物质”、“暗能量”现象,现在还是我的猜想,有待证实。但是,不同物质星球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吸引相同物质宇宙射线,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光线在磁场中弯曲,是偏电荷光子存在的证明。地球两极上空热层的温度高于赤道上空热层的温度,可能是由于偏电荷光子的对偶聚集形成的。因此,我们感觉到的温度差别应该是正负偏电荷光子密度共同形成的,而对不同物质星球视觉差别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需要通过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