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加快我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确保我市外贸出口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经过广泛调研与认真分析预测,特编制宜宾市未来三年(2005年--2007年)外贸出口规划。 宜宾市未来三年发展外贸出口的总体思路 宜宾市未来三年发展外贸出口的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强信心,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我市现有资源和产品为依托,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夯实基础,壮大队伍,挖掘潜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扶持重点,培育品牌,强化服务,改善环境,实现我市外贸出口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宜宾市未来三年外贸出口的发展目标 2005年:外贸出口力争达到3亿美元,同比增长25%以上; 2006年:外贸出口力争达到3.8亿美元,同比增长27%以上; 2007年:外贸出口力争达到5亿美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0%以上。 宜宾市未来三年外贸出口的发展重点 (一)壮大出口队伍,优化出口企业结构 要在继续实施“大经贸”战略,积极赋予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商业物资企业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壮大我市外贸出口队伍的同时,把优化出口企业结构和提高获权企业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提高获权企业用权率,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 到2005年全市进出口企业力争达到200户,有出口实绩企业力争达到70户,获权企业用权率达30%以上,其中,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发展到40户,民营企业出口突破2000万美元,有出口实绩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15户,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突破2000万美元;2006年全市进出口企业力争达到250户,有出口实绩企业达到90户,获权企业用权率达35%以上,其中,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发展到60户,民营企业出口突破4000万美元,有出口实绩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20户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突破4000万美元;2007年全市进出口企业力争达到300户,有出口实绩企业力争达到120户,获权企业用权率达到40%,其中,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发展到75户,民营企业出口突破7500万美元,有出口实绩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25户,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突破7500万美元,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达到15%以上。 (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全方位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在巩固香港、欧盟、东盟、韩国、日本、美国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拓和发展非洲、中东、南美、俄罗斯、中亚、南亚等新兴出口市场,特别是要充分利用CEP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千方百计扩大对香港、澳门和东盟的出口,全力推进我市出口市场多元化建设。 到2005年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市场力争达到1个,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市场10个;2006年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市场2个,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市场15个;2007年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市场4个,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市场20个。 (三)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差是我市获权企业不能实现出口“零”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是未来三年外贸出口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是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重点抓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培育一批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力争到2005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突破1000万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500万美元,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以上;2006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突破2000万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1000万美元,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以上;2007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突破4500万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3000万美元,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5%以上。 二是做大做强我市传统产业,狠抓重点商品的出口。力争到2005年全市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突破1亿美元,食品出口突破8000万美元,化工及相关产品出口突破3000万美元;2006年全市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突破1.5亿美元,食品出口突破1亿美元,化工及相关产品出口突破4000万美元;2007年全市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突破2亿美元,食品出口突破1.5亿美元,化工及相关产品出口突破6000万美元。 三是努力发展创汇农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合理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化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和出口优势,积极培育一批集生产和加工为一体的畜禽、茶叶、水果、蚕茧等创汇农业基地,把农业培育成我市外贸出口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力争到2007年,全市冻猪肉出口4000万美元,香料出口4000万美元,生丝出口3000万美元,茶叶出口1000万美元,竹类产品出口1000万美元。 (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优化出口贸易方式结构 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同时促进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到2005年全市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力争发展到10户,加工贸易出口额突破45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5%以上,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力争实现出口“零”的突破;2006年全市加工贸易出口80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0%以上;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100万美元以上;2007年全市加工贸易出口1.25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5%以上,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突破500万美元。 (五)培植重点企业,夯实出口基础 大力培育和扶持出口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宜宾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股份有限公司、国营建中化工总公司、国营建中香料厂、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和宜宾海丝特纤维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出口,积极培育和扶持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宜宾金川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国营红星无线电器材厂、四川红光化工有限公司、宜宾五粮液集团鹏程电子有限公司、四川惊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宜宾凯华丝绸有限公司、宜宾高金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宜宾市四方射钉制造有限公司、宜宾伊力(集团)有限公司、宜宾市制鬃厂、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宜宾碎米芽菜有限公司等有较大出口潜力的企业的出口,努力打造我市的出口支柱。 到2005年全市力争有1户企业出口1.5亿美元以上,1户企业出口8000万美元以上,1户企业出口2000万美元以上, 2户企业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2006年全市力争有1户企业出口2亿美元以上, 1户企业出口1亿美元以上,1户企业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2户企业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2007年全市力争有1户企业出口2.5亿美元以上,1户企业出口1.5亿美元以上,1户企业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3户企业出口在1000万美元以上。 (六)深挖区县出口潜力,扩大县域外贸出口 2003年,我市有出口实绩的区县仅有5个,区县出口113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区县出口乏力已成为制约我市外贸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区县政府及各级部门对外贸出口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扶持区县企业出口。 要千方百计扩大翠屏区、南溪县、高县、长宁县、宜宾县这5个已有出口实绩的区县的出口,积极促进珙县、兴文县、江安县、筠连县和屏山县尽早实现出口“零”的突破。为此,分别确定珙县的四川宜宾林海竹荪开发有限公司和珙县中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兴文县的四川省兴文县石海制丝有限公司和兴文县佳裕化学品厂、江安县的四川川安化工厂和四川故宫酒业有限公司、筠连县的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宜宾市筠连腾川丝绸公司、屏山县的屏山兴马精铸有限公司和四川省屏山龙湖名茶有限责任公司等10户企业为区县出口重点突破企业,重点支持和促进这些企业的出口。 到2005年全市力争有8个区县(翠屏区、南溪县、高县、长宁县、宜宾县、屏山县、兴文县和珙县)实现出口,区县出口突破30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0%以上,其中,翠屏区出口力争超过2500万美元;2006年全市力争10个区县均实现出口,区县出口力争突破45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2%,其中, 翠屏区出口力争突破3500万美元,高县出口力争突破600万美元;2007年区县出口力争突破75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5%,其中,翠屏区出口力争达到5000万美元,高县出口力争突破1000万美元,1个县出口突破500万美元,4-6个县出口突破100万美元。 (七)“引进来”、“走出去”,“三外”联动促出口 要实现我市外贸出口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三外”的联动作用,加强外资、外经工作对外贸出口的促进作用,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我市外贸出口的良性发展。 首先,要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把引进出口型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引进1-3户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引进来”推动我市出口增长。 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市在食品、纺织、化工、机电等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引导和推动我市有实力的企业到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国家投资办厂,带动我市原材料、设备和技术出口。在未来三年内,力争我市有1-2户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通过“走出去”带动我市出口增长。 宜宾市未来三年发展外贸出口的主要措施 (一)统一认识、转变观念 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外贸出口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外贸出口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外开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全市上下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树立高瞻远瞩谋发展的开放观念,把外贸出口作为全市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方面全力支持,各部门齐心协力,形成扩大外贸出口的合力,为我市外贸出口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外经贸部门对外贸出口工作的领导,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外贸出口考核和激励机制,把外贸出口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各区县政府目标考核,促进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企业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各级外经贸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指导,做好企业的参谋。 (三)拓宽思路、创新方式 要确保我市外贸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方式,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省外、市外的先进经验,并根据我市实际勇于创新,用新思路、新政策、新方式、新作风促进我市外贸出口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政策推动、服务促动 对国家和省上各项支持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要研究深、研究透,确保企业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政策。要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情况,制定我市鼓励扩大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同时,整合国家支持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民营经济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政策,在政策的使用方向上同调整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外贸出口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支持外贸出口的合力,推动我市外贸出口的发展。 各部门,特别是外经贸部门要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思想,转变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改进工作作风,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降低服务成本,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进一步发挥外贸孵化器的作用,加强宜宾市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外贸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情和商机,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外贸出口业务,促进我市外贸出口增长。 (五)明确重点、培育品牌 进一步明确我市出口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市场,并继续在政策、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确保重点企业的出口。按照焦伟侠市长提出的“优化结构、创造品牌”的要求,加大对我市出口品牌的保护力度,扩大宣传,提高我市现有的“五粮液”、“丝丽雅”、“雅菲特”、“建中”、“惠美”、“南山”、“金川”等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进一步促其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同时,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品牌,支持我市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的“江水”牌、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的“叙府”牌、宜宾凯华丝绸有限公司的“凯华”牌、四川惊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惊雷”牌、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天工”牌等品牌做大做强,成为我市新的出口名牌。 (六)扶持特色、扩大出口 充分利用我市茶叶、生丝、猪肉、香料、竹类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培育茶叶、生丝、猪肉、香料、竹类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并在政策、信息、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出口优势,使其成为我市出口新的增长点。 (七)培训人才、提高素质 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外经贸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者队伍是扩大外贸出口的关键。要加强对外经贸人才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市外经贸人才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利用办培训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分管外经贸工作的领导、各级外经贸局人员、各进出口企业负责人、外贸业务人员、外贸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搞好WTO知识、国际贸易知识、外贸英语、国际金融知识、国际经贸法规、外贸实务知识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批熟悉WTO知识和外经贸法规,精通外经贸管理的外经贸管理人才,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管理人才,一批懂外语、熟悉国际金融和经贸法规、精通出口业务的外贸实务人才,全面提升我市外经贸人才素质,为扩大外贸出口提供人才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