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1787 5
2009-08-05
   现在有一些国内的高校为了打进世界市场,开始要求年轻的教授做西方的所谓管理研究。在学校的“压力”和“鼓励”下,一部分年轻的学者开始尝试所谓的西方管理研究方法。我教了研究方法很多年了,看见“做研究”的人是多了,学会什么什么CFA、EFA、SEM、HLM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思想研究”的人有多少呢?我从我的观察和经验中,写出十条问题,向各位来挑战。有谁在夜阑人静时,会想过这些问题的?有谁可以回答我这几条问题的?更重要的,有谁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的呢?

请问:

1. 企业的目标是赚钱。能赚钱的就是好企业。绝大部分的所谓管理研究都不可以直接帮助企业赚钱的,那干嘛要做管理的研究?

2. 为什么要做研究?管理是经验的累积。我们为什么不多访问不同的企业,总结他们的经验,作为经理们的参考?西方其实也有《追求卓越》这一类型的书,对企业管理也做成很大的影响的。我们干嘛要做这些没人看得懂的所谓学术研究?

3. 为什么要做量化的研究?讲出一套能够帮助企业主管,把企业管得井井有条的理论,不是更有意思吗?

4. 当我们中国强大起来,西方要主动来跟我们做生意时,老外就会反过来学我们中国的管理!所以,目前重要的搞好经济发展,不是做什么管理研究。中国人有中国人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研究,干嘛要学老外,用他们的方法来研究?

5. 为什么做研究要讲理论?反正我们有兴趣的往往是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中介变量、有没有调节变量等,干嘛理它有没有理论?

6. 为什么要有管理的理论?反正我们大部分的所谓理论都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借过来的,为什么管理就不可以成为一个纯应用的学科?

7. 为什么研究事前要讲假设?难道不可以先收集数据,然后从数据里找出真理吗?

8. 为什么要相信所谓量化研究的结果。我们大部分都只是研究一个变量与另外一两个变量的关系。为什么西方所谓的研究通通都是这么肤浅简单的?影响这些变量关系的因素有千千万万,我们那里控制得了。既然控制不了,结果可能由千千万万的原因做成,那做量化的分析来干什么?

9. 我们知道很多应答者填问卷都是乱填的。你以为那些所谓量化研究的结果真的可信吗?

10.  我们知道很多研究的结果都是研究人员把数据修剪一下、把问卷中一些表现不好的题目删掉、尝试用不同的分析工具,以求得到统计上显著的结果的。你真是天真到一个地步相信这些所谓一流杂志的研究结果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6 00:04:01
老板曾点到过:现在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助西方的先进理论和工具进行研究的而对国情了解较少,现实意义也较少,另外一种是对国情了解很多而理论知识不是先进的,对中国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但两种现在感觉都存在的问题是真正能解决问题很少,也就是对企业有用,说白了就是第一条。另一点便是,中国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传承性的问题,这是跟一个师兄讨论中提到的,中国现在在管理上有成就的大部分是半路出家吧,理论功底扎实性和系统性上有所欠缺,另外便是指导学生中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培养方式,多少有误人子弟,项目导向性严重,不注重知识和研究方法、经验的传授。看到以上的不足,也是我们应当努力去完善,在吸收国外理论知识结合的同时,注意发现常说的中国特色,加以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解决方案是前几点的,后几点是一种科研态度问题,都显著有效便于逻辑上说清楚,而不显著的话,想解释比较麻烦,更有可能影响到所谓的预先想好的创新性,没有自信提出与国外理论相异并有依据的理论。说的还是宽泛了,关键还是靠你,我,大家通过努力慢慢的矫正,而非弃唾之,吾等在其中,荣辱与共,理应尽一份绵薄之力,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上下求索,而终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4:27:23
楼主的“为什么”之根是否在于想讨论一番“思辨”与“实证”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还是想批判一番目前稍显功利的学术环境?如果是前者,讨论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是后者,我也发表两句:
1.管理研究的根本目的:一切学术研究的目的不过两个字——求真。探索自然、社会之根本规律便是最终目的。
2.实证研究的不足:验证思想假说是新理论诞生前极为重要的工作,简单来说,实证就是用事实证明之。越精确的方法,证明的效果就更好。在我看来,楼主批判的各种“实证乱象”,其实是由于目前的实证技术精度不足而导致的。我们使用的许多社会科学方法、技术本身也是在一系列的假设体系上建立起来的。比如,问卷调查,就假设在“调查对象能够遵照指导语如实填答”的基础上,假如你非要质疑它的真实性,那就要跳到方法论的讨论范畴中去了。所以,“速度慢不代表方向错误。”社会科学研究还不够成熟,发展较为缓慢,但是主张实证的方向应该是正确的。
3.理论、学术与实践的关系:现在是不是个人都会批评两句读书无意、理论无用、学术无趣……但另一方面,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叫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种剧烈的反差应该怎么解释呢?我想应该要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知识?或者说什么是当今时代需要的知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书就是知识、理论就是真理……当前垃圾书、垃圾理论一大堆的信息环境,对我们的辨别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提出来严峻的挑战。绝不能是本书就读,是理论就信。真正的理论肯定是有价值的,否则火箭也不会上天,社会也不会进步了。所以说,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能发现它们,而又看穿那些带着“理论”帽子的歪言邪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11:26:17
我只是有两点感慨:1.不管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现在的情形是:世界变化太快,在社科领域中提出全新的思想的难度似乎很大。就管理研究而言,老生常谈太多,旧谱翻新曲居多,所以不管采用什么研究范式,创造新知识才是根本。2.忠于事实是学者的道德底线。真正求真是心态问题,更是利益和经济问题。坦言说,我现在没有钱,只有做理论分析,最多搞点文本挖掘。我身边的人做实证研究,需要花钱收集数据,但经济实力不够,打折扣用学生样本或者MBA,数据不理想,就被迫修剪,这都是背着良心干的。 3# hipyte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11:35:10
问题、方法和意义
1. 管理研究当然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当我们强调问题导向的同时,如何认识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没有问题和思想,单纯的模型和技巧在管理学研究中毫无意义;同样,没有合适的方法作为支撑,所谓的思想也很难得到学术意义上的认可。没有方法做支撑的idea is cheap; 没有问题和思想基础的method is nothing.
2. 要警惕方法论上的偏见和偏执。要时刻对可能的理性的自负保持警觉。在方法论上,坚持一种自己可能错的清醒是必要的。要对任何想法和意见保持一种开发的心态,避免因自身的偏见和偏执而陷入某种自我封闭。
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正如德鲁克在《自我管理》中指出的,重要的是找出你的强项是什么。从优秀到卓越,远比从一般到优秀要容易。在学术研究中,有人擅长思考,有人长于表达;有人具有批评者的深刻,有人具有建设者的务实;有人喜欢构建宏大的框架,有人擅长深入的逻辑推演和证明;有人专而深,有人博而广。所以,合作是必要的。竞争压力下的合作精神是一个研究者所必备的品质。
4. 研究者,尤其是管理研究者,总不免陷入关于意义的困惑中。管理研究到底有何意义?或者说,那些数学公式堆砌的、符合方法论要求和学术八股格式的学术论文,它们的意义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管理研究到底可不可以为学术而学术?等等。对意义的怀疑往往是厌倦和逃避的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4 10:07:58
mark1# 3nimbl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