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产可能性的向外凸出的问题·,可能大家都觉得是一个道理很明白是一个实在没有必要再讨论的问题了,简单的机会成本四个字便可说明。可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定就像书上说的那样向外凸出吗?在学习了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效用递减之后,我开始动摇了。。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小看法,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下啊。
百度上以四美元解释了黄油与大炮的关系,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两变量之间的关系。说四美元可以生产2单位的黄油与两单位的大炮,而将这四美元全投入生产黄油时由于钱的边际效用递减只能生产大于2而小于4单位的黄油,所以曲线是向外凸的。。这里的效用递减是指钱的效用变小了。可是,按事实看来当越多的投入一个行业并使之繁荣时,多投入一美元反而能生产比之前一美元更多的黄油。因此,不是钱的效用变小了相反而是钱的效用变大了。
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上提到,当经济用它的大部分资源生产汽车时,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是非常陡峭的。因为甚至最适于生产电脑的工人和机器都被用于生产汽车了,经济为了每辆汽车放弃的电脑数量相当可观,即机会成本较大。由于生产边界曲线是有关电脑数量与汽车数量关系的曲线。从上述分析来看,仿佛制造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增加了,所以斜率增加了导致了曲线外凸。可深入分析之后其实有点问题。如果我们仍取金钱为中介,当汽车行业达到一定繁荣时,制造一辆汽车所花成本是比较少的。而相反,当投入在计算机上的费用较少时,制造一台计算机所花成本是较高的。由于两者的相互制约关系,所以,经济为了每量汽车所放弃的电脑数量是相对较少的。即机会成本少。
再说一个自己的观点,既然生产曲线表述的是汽车数量与电脑数量的绝对关系,其斜率的根本决定是减少电脑的绝对数量与增加的汽车绝对数量只比。而曼昆书上提到的“可观”与“微不足道”是相对整个行业的百分比来说的,并不能说明绝对数量间的关系。
以上是我自己看书时的一点疑惑,还恳求各位大侠指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