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72 2
2009-08-09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也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必定是一个制造业强国。

  美国迈克尔斯公司执行副总裁、国际投资人朱为众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升级和走出去,是一个大方向,但这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认清国际趋势,夯实目前的基础,走好眼下的每一步,需要有一个完整和战略性的思考。文章如下。

  问:2006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已提高到10%以上,排名超过德国,位居第3位。经济研究机构全球洞察组织甚至预估,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已使其生产减缓,中国可能提前于2015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让人乐观不起来的是,我们离制造强国还有很远的路程,我们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还很长。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朱为众:这个问题问得尖锐,前段时间我读到一篇文章提到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国现在兴旺发达了,国家也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一员,却没有与我们的国力般配的一大批一流的商业领袖?

  我的回答非常简单但不是很中听:

  一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还不多,尤其是能参与行业标准制订的企业还不多。中国企业能跻身世界500强的,大部分是和垄断行业有关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虽大却未必强;

  二是缺少一流的商业领袖。请注意我这里特地没有用国内媒体常用的“企业家”这个词。企业家是从法语Entrepreneur 一词翻译而来,强调的是创业者。国内的企业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后创建起来的,所以称企业领导人是“企业家”也还符合事实。但企业家不是商业领袖,美国的跨国公司都非常推崇“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创新和主人翁精神,但在美国的公司里没有哪个首席执行官或高级管理人员愿意被别人称作是“企业家”的,那完全是张冠李戴,且有一定的贬义。他们被统称为“商业领袖”。

  中国缺的恰恰是商业领袖,尤其是世界一流的商业领袖。没有世界一流的商业领袖,哪来世界一流的企业?在世界500强榜上领头的中国企业——中石化的前董事长陈同海,不久前刚因巨额受贿被判死缓。这样的人是商业领袖吗?如果让他写一份履历表,他能在任何一家中国以外的世界500强公司中找到一个部门经理的工作吗?

  三是没有一流的世界品牌。所以中国制造工厂虽大,但含金量不够。我们现在赢在哪里?赢在蚂蚁雄兵。这为我们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了其他国家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把握住这个机会,制定战略措施,统筹安排,中国的企业一定会走向世界。

  问:从国家战略来说,制造业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怎样?

  朱为众:终于听到“战略”这个词和制造业联系在一起了。我觉得制造业在中国形成的优势已具有战略意义,我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到过这一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已经超越了行业的外延,上升到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层面。

  首先是硬实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尤其是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霸主地位,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大大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硬实力。

  第二,我想谈一谈被所有专家和媒体忽略了的一个重要事实: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工厂”把成万上亿的产品送到了全世界的几乎每一个家庭中,它们在无形中传播着中国的文化、价值和故事,这是软实力。这一点不是常年生活在海外的人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像我这样多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体会真是太深了。以美国为例,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的地位在过去的30年里有了今非昔比的提高,而中国的产品在美国家庭中的高度渗透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

  美国一个叫莎莉的记者在看到自己家里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后,有一天突然萌发想法:“要是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会是怎样?”她将这个怪诞的想法付诸实践,过了一年非常艰难的日子,要么买不到非“中国制造”的东西,要么就是价格昂贵囊中羞涩买不起。好不容易熬过了一年,莎莉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举成名。

  你说这是不是硬实力转化成了软实力?其实我们只要换位思考,看看麦当劳、星巴克、必胜客、微软和可口可乐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就很容易理解我说的这种软实力。

  第三,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国的就业问题息息相关。一个是劳动密集,一个是13亿人口,我把这个称之为“梦幻组合”。日益扁平的世界和日渐模糊的国界得以让世界经济滚动式发展,天赐良机给中国。困扰了中国多年的13亿张吃饭的嘴突然之间变成了13亿双创造财富的手。请问还有什么比解决13亿人口就业更重要的战略举措吗?

  第四,那就是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真正解决必须依靠集约化、市场化。我们的“分田到户”和“耕者有其田”的模式,虽然在一段时间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这种小农经济模式在西方先进农业模式面前不堪一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吸收大量农民工的同时也为农业创新奠定了基础。

  至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我已经在前面文章中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成语来概括。我同意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应该逐步减少,但这应该是由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得以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打压和排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比例相对减少,但是制造业的绝对值其实还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而继续增长。

  问: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制造的价值,实现中国创造?

  朱为众: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品牌的价值,就连国内品牌海尔的品牌价值也有几百个亿,这就是无形资产,你看不见,摸不着,但价值连城。

  我觉得中国制造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品牌意识,没有把“中国制造”当作一个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来管理和打造。作为消费者,我们都非常清楚“日本制造”、“意大利制造”和“德国制造”的分量,常常就在我们犹豫不决时,这些“某某国制造”品牌的力量促成了我们掏腰包的决定。作为跨国公司世界货源的决策人,品牌的力量同样在影响着我们的采购决定。

  心平气和地讲,“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因为缺乏品牌意识和管理品牌的系统工程,“中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常常受到诸如“三鹿奶粉”类似事件的践踏,遭受巨大损失,导致中国一方面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一方面却常常甩不掉低劣假冒产品的形象。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购买方自己的管理,“出口转内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本身就成为一个品牌,为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迄今为止,从测试到验货基本掌握在一些国际权威机构手里,为什么?这方面中国大有可为,而且大有“钱图”。

  说到中国创造,我没有“阿司匹林”这样立竿见影的仙丹妙药,但我很长时间来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创造力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都在海外?为什么微软在中国的研究院里可以凝聚一大批出过国的和没有出过国的中国科学家去从事世界一流的研究?为什么谷歌、微软这样颠覆性的创新都不在中国发生?这是一个大题目,不过我越来越倾向于从文化和体制上去看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9 18:10:4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0 20:35:43
好贴!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