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中国正在利用非洲来达到美国现在所在的地方,并将超过美国。”
很多西方人经常忽视中国和非洲的经济伙伴关系。但是,在《中国的远征:北京在非洲的扩张之路》这本书中,塞尔日·米谢勒和米谢勒·伯雷对中非关系的起源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已经在对非洲进行征服,进而给全球经济带来影响。 作为法国记者,米谢勒先生和伯雷先生将他们对于本国殖民历史的敏锐意识纳入了该书的写作中。米谢勒曾任法国《世界报》驻非洲记者,他还在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从事过报道;伯雷是瑞士一家杂志的外籍编辑。
1976
年,还是毛泽东时代的时候,中国就完成了坦赞铁路的建设。但是,就像作者指出的那样,中国直到1995
年才开始进入非洲。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一篇演讲,呼吁中国企业领袖“走出去”。
将超过美国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商业利益大幅增加。作者说,2000
年至2006
年间,中非双边贸易额增长了5
倍,达到了550
亿美元,预计到2010
年将增加到1000
亿美元。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利益涵盖了石油、精炼、矿产、纺织、金融以及大坝、铁路、高速公路、桥梁、机场和民房的建设等方面。
米谢勒和伯雷认为,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之外,中国在非洲的雄心还有非常宏伟的地缘政治的考量。一位在上海出生的非洲房地产商雅各布·伍德对他们说:“说真的,中国正在利用非洲来达到美国现在所在的地方,并将超过美国。”
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的深化,尤其美国、欧洲等中国的传统出口市场需求量下滑,不少中国外向型企业陷入产能过剩的窘境,急需寻到新的海外市场和投资渠道,“去非洲抄底”的呼声再度高涨起来。不少人认为应趁着欧美资本自顾不暇之机去津巴布韦、南非和埃及等国投资设厂。
同时津巴布韦政府实行“向东看”政策,为中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企业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政策支持,在津巴布韦的中国独资和合资企业可提留70%-95%
的出口外汇收入。其次,中津农业合作方面已经有了像烟草合同种植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此外,津巴布韦方面由于资金短缺疏于投资棉花种植领域,如果中资企业在投资发展纺织业的同时直接投资棉花种植,则从源头上保证了低价格的原材料供应。
非洲矿产和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种资源;非洲工业基础薄弱,拥有中国企业目前最渴求的广阔市场;非洲基础设施欠账很多,是中国内地以外又一个“工地型经济体”,各种大小基建项目随处可见,对于相关中国企业和资本而言,确实有吸引力。
中国的一个省
作者援引一份报告称,目前大概有75
万名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在非洲,他们广泛分布在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刚果、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安哥拉、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喀麦隆、埃及和乍得。
作者称,目前中国在非洲的探险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中国在非洲投入大笔资金开发基础设施项目,为非洲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以此换取石油、矿产和非洲国家的其他承诺。米谢勒和伯雷认为,在非洲人看来,中国“不附加条件和谦逊”的做法与法国、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者傲慢自大”的做派泾渭分明,让他们感觉到了新鲜的空气。另外,作者还指出,“非洲欢迎任何能够动摇西方”等国家的垄断的竞争。同时,中国人言出必行。刚果共和国建设与住房部部长克洛德·阿方斯就曾指出:“中国人搞建设,欧洲人不这样。”
不过,该书称,有迹象表明,中非经济“天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麻烦。赞比亚的一名反对派领袖就抱怨说,他的国家让赞比亚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省”,他还说,“当面临中国不道德的诡计时,部长们什么也做不到”。
作者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过于乐观。他们认为,“中国的到来对于一个漫无目标的大陆来说是一个恩赐”,中国人“给予了非洲一种真实的价值感”。
不难预测,中国和非洲利益的联合很可能会是其他商业国家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