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28 3
2017-02-11
(接上一)
    运用领域和国外机器人的差距

由于之前提到的技术差距方面的原因,国外机器人在技术先进性和成熟度上优于国产机器人,在相对较复杂的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占据国内市场的90%以上,诸如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相比之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多集中于低端应用领域,比如搬运、码垛等低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多在家电、基础制造领域,附加值偏低。进而导致近些年,虽然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和国内机器人企业产品销量双双增长,但不少机器人企业却处于亏损状态。

      成本控制存在一定问题

      之前提到,由于很多国产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这导致很多国内企业要以高出国外本土厂商的价格去购买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等零部件。而且国内企业采购国外减速器的价格一度曾经是国外本土厂商采购价的3倍,采购国外伺服电机的价格一度是国外本土厂商的2倍……由于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分别占机器人整机成本的35%、25%、15%左右,导致中国机器人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难度相当高。

      相比之下,国外工业机器人厂商很多本身就是核心部件的提供商——日本发那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商,安川和松下都是全球最大的电机制造商之一,这使得国外机器人厂商在成本上具有天然优势。

另外,国外机器人厂商还能以巨大的采购量和签署排他性协议获得比较优惠的采购价格。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中国机器人企业如果要和国外同类产品保证相同的产品质量,在价格上就很难与国外企业竞争。

      差距的历史原因

      对于机器人产业和国外的差距,大家应该拿平常心来对待,切不可以局部落后否定整个中国制造业。在机器人产业上落后于人一方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有长期以来在资源投入方面和西方国家存在差距的因素。

      现代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中期,最初的直接发展动力之一是为了在核辐射环境下作业。1947年美国阿尔贡研究所研发了可以在核辐射环境下作业的遥控操作机械手。1948年,又研制出机械式主从机械手。

      1954年,美国的戴沃尔设计出第一台电子可编程序的工业机器人。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视觉传感器并能对简单积木进行识别、定位的机器人系统。1967年,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从美国引进机器人及技术,建立生产厂房,并于1968年试制出第一台日本产通用机械手机器人,随后在各个领域中推广机器人。

      至80年代,工业机器人开始在全球汽车制造业广泛应用。至90年代,由于采用工业机器人可以避免工人身体携带的尘埃污染车间环境,进而在半导体产业等对车间环境要求较高领域得到应用。

正是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国外机器人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这是其在当今国际机器人市场叱咤风云的原因所在。相比之下,国内在机器人产业上的发展就要晚很多,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才起步,自然在技术上和国外存在一定差距。

      另外,在早些年国家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投入相对于西方国家在同时期的投入而言也相对偏少。就以日本为例,日本在引进美国机器人技术后,曾不惜血本发展和推广,而欧盟则耗费巨资支持机器人新研究项目,覆盖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部署的完整价值链,并与产业界和学术界达成战略合作。

      国产机器人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机器人制造企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何况机器人是综合了计算机、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传感器、控制理论、材料、人工智能、仿生等诸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作为工业后发国,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国民用机器人相对于欧美和日本处于劣势,其根源在于过去数十年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差距,以及中国和西方在工业基础上的差距,国人不必因暂时的落后自怨自艾。

       能否重复从模仿到超越的历程

      在官方《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中指出,要重点攻克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最终实现核心零件的国产化替代。

     该规划强调,要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

       那么,和国外的技术差距摆在这里,具体有哪些措施呢?

       针对现在国内不少所谓机器人企业并非真心实意的在做技术,反而颇有从政策和股市中套利的情况,应当加强审核力度,减少各地借政策的东风一窝蜂的上项目,避免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实现资源整合优化。

      另外,现在整个机器人产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机器人需求商更愿意采购国外巨头的二手机器人而非国产机器人。同样,国内机器人整机厂商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更愿意采购国外核心零部件而非国产零部件(不少国内零部件价格也不便宜)……进而使国内做精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以及高性能驱动器的公司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整个产业链从局部开始逐步尝试从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整机,再到整条生产线的全面国产化替代。

       政府还可以出台优惠财税政策,比如利用科技扶持资金,或者给予税收优惠,给国内真正做技术的机器人企业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同时,政府可以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该行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直接融资和并购。

      最后,机器人行业落后于西方的关键是在于基础工业,而基础工业要进步就必须有赖于鼓励国有企业自主研发,并结合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韩国和日本由于本国市场狭小,企业稍微做大一点就必须开拓国际市场,直面国际竞争,因此有比较高的积极性致力于向国际产业分工的上游拓展。而中国市场大,商业市场纵深大,线下模式破碎。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而且相对西方便宜,政治安定政策连续,尽管经济全球化浪潮早已来临,民营企业生存依然相对容易,受外来冲击不强。加上机器人产业民营企业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研发基础核心的技术方面无论在意愿上,还是能力上相对而言都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相比之下,国有企业既面临国际竞争,又有市场经验,还集中了科技人才,可以放心大力鼓励和培育它们进行创新,这些国有企业能够提升中国的基础工业技术水平,通过技术转让,形成国有企业做强,民营企业做大的格局。

      由于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而且随着人工成本逐年上涨和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用工荒的问题会越来越显著,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国家以政策、资金扶持,加上去年美的收购德国库卡,有实现局部技术转移的可能性。笔者祝愿,随着时间的沉淀和技术积累,中国机器人产业也能复制中国白色家电、通信产业、电子产品整机制造等行业从模仿到超越的历程。

     (全文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2-11 17:35:29
看了楼主的文章感觉只有一点:国外的企业都是私有企业,而国内的企业都是国企。远的不说。就改革30多年来,为什么我国与国外的差距还是那么大?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意国企。可楼主还在:“ 最后,机器人行业落后于西方的关键是在于基础工业,而基础工业要进步就必须有赖于鼓励国有企业自主研发,”。如果还必须依赖国企。我想再有30年不但赶不上国外,可能被他们越拉越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11 21:17:55
qi509 发表于 2017-2-11 17:35
看了楼主的文章感觉只有一点:国外的企业都是私有企业,而国内的企业都是国企。远的不说。就改革30多年来, ...
国外的企业都是私有企业,而国内的企业都是国企。远的不说。就改革30多年来,为什么我国与国外的差距还是那么大?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意国企。可楼主还在:“ 最后,机器人行业落后于西方的关键是在于基础工业,而基础工业要进步就必须有赖于鼓励国有企业自主研发,”
这段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引文作者讲的。材料工业是整个制造业的“粮食源泉”,而日本战后优先发展了材料工业。不过与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不同的路径是中国的基础工业忽视了基础材料工业的发展,这既有国家“尽快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也有发展思路的局限性。客观条件上,中国薄弱的工业体系还无力马上建设完善的材料工业体系。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材料工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直到现在,高技术材料工业产品仍然由国有企业开发生产。这就是引文作者上面讲到那句话的原因。现在国家鼓励民资参与材料工业发展,但这不是一句话的事情。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年来有关基础材料的科研成果确实也不多,这从连续几届全国科技大会上就能看出,只有师昌绪的飞机摩擦片材料获得一等奖。碳纤维材料经过几十年努力已经达到日本东丽公司的T800的水平,但日本东丽已经批量生产T1000,我们的T800至今还没有量产。机器人的关键部件我们都依靠国外进口,就是因为我们的生产链中缺乏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我们没有关键零部件的支柱性企业。材料工业是投资大、见效慢,门槛高,有风险的行业。这也就是引文作者铁流最后提到的需要国家扶持的问题。日本与我们相比条件当然要好得多:战争没有摧毁日本的工业基础,尤其是科技体系保留下来了;此外,朝鲜战争给日本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得到美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现在看来,引文作者偏重于国企发力的观点略有偏颇,毕竟民营资本更看重市场的需求,况且现在的民营企业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民营企业实力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王力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匪夷所思》中说的很形象:“国企缺眼力,民企缺能力。”中国现在的机器人产业更多的应该靠民企的专业分工合作,积小胜为大胜,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的攻关,最后整体构建起成龙配套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对机器人产业还是那句话:“不宜大而不强,勿以小而不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11 23:02:12
ldjdkj 发表于 2017-2-11 21:17
这段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引文作者讲的。材料工业是整个制造业的“粮食源泉”,而日本战后优先发展了材料 ...
“国企缺眼力,民企缺能力。”——————这句话是错误的。国企不是缺眼力而是没眼力。他们都是按照上级的指令来生产、研究。他们要是比上级聪明,那必定会被拿掉、降职。而民企不是没能力,而是政策使他们的能力发挥不出来。如果充分放开他们的手脚并给予支持,那么,因为民企没有婆婆这个顶头上司,所以他们想干什么就会执着的干下去。无论结果如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