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29 4
2009-08-13
相信大家今年听得最多的词应该是内需不足和矿大内需这两个词吧,还有现在在这个经济论坛很多人都评论内需不足是因为百姓不肯消费,把钱都存进银行了,另外的那句“对未来有着极不稳定的预期”说得最多,其实那句话是现在的很多人引用某位官员说的,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造成内需不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以上这两个原因,不信我可以拿一些数据证明给大家看,2008中国人均收入1650美元,消费1200美元,人均消费占人均收入72%,而印度在这个数据上是67%,比中国还低,为什么印度会成为亚洲唯一的一个可以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呢,不是因为印度人肯花钱(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比印度人肯花钱),而是因为印度人的人均收入占到GDP的比例高达82%,这样的比例就算他们比中国人少花钱的情况下都足以用来拉动内需来推动经济,但是有的人还会说,如果中国不是不肯花钱,那么怎么中国的储畜率高达52%高居世界第一,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银行利息比较高吧,第二的是中国人可能觉得把钱放在银行里比较保险吧,反正用不着,放在银行里有人帮我保管钱又有利息拿一举两得,有谁不愿意呢,他们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你说中国的储畜率怎么不高呢。而造成内需不足其实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中国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占人均GDP)太低,第二,中国的贫富分化比较严重,你想像一下,1000个人之中只有一个是富翁但是拿了全部人的人均收入的一半,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人的人均收入低下,那么这些人那还有能力消费,那还有能力拉动内需和经济呢。
       大家觉得我说得对的就给我顶一个,觉得说得不好的就回复请教。(以上我所说的都是相对于消费需求不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13 23:23:48
以下来自于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16045&page=2
张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要准确剖析中国高储蓄的成因,有必要从部门储蓄率的角度来分解国内储蓄率。世界银行经济学家Kuijs对此做出了开创性努力。一国的部门储蓄包括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值得重视的是,各部门储蓄的定义是迥然相异的。居民储蓄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消费。政府储蓄等于政府可支配收入减去政府消费。请注意政府消费与政府支出的区别。政府支出分为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政府行政性支出,以及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产品的开支,都属于政府消费的范畴。而政府的实体投资或通过国有企业的投资则属于政府投资。由此可见,政府储蓄永远大于政府财政余额。企业储蓄等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这是因为企业只有投资,而没有消费。

从部门储蓄率角度来考察中国的高储蓄,就会发现,近年来居民储蓄占国内储蓄的比率不断下降,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国内储蓄的比率不断上升。这说明近年来中国国内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不仅在于居民储蓄率过高,也在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根据Kuijs估算,2003年中国的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各自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6.6%、7.0%和18.9%。

原因分析——
首先,从根本上而言,中国高储蓄问题是个收入分配问题。近年来,由于所得税制度不尽合理,以及工资水平增长缓慢,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偏向于政府和企业部门,即非居民部门。由于政府和企业的消费倾向天然低于居民,这就造成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大幅上升。

其次,中国国内储蓄率之所以高居不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各部门储蓄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第一,中国的居民储蓄和政府储蓄之间不能相互替代。根据李嘉图等价,如果政府本期增加投资性支出(即政府储蓄率下降),对于理性的居民而言,由于预期政府未来增加税收以弥补财政赤字的概率会上升,因此他将会通过降低本期消费(即居民储蓄率上升)进行应对,以实现消费水平的跨期平滑。反之亦然。这样,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就实现了相互替代。


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偏低,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有限,造成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形成了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降低当期投资性支出并不会引致居民相应扩大当期消费。换言之,在政府对社会性公共产品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相互替代的机制被堵塞了。

第二,中国的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由于居民广泛地持有企业股票,一旦企业决定不分红(即企业储蓄率上升),理性居民会把企业储蓄增加等同为未来股票价值上升,在财富效应的驱使下,居民将会扩大当期消费(即居民储蓄率下降)。反之亦然。这样,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就实现了相互替代。

然而,中国的企业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均缺乏分红的传统。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自1994年税收体制改革之后,国有企业就再没有向政府上缴过红利。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没有形成分红文化,连续多年分红的上市公司比例极低——只有在面临增发股票时,为了满足证监会的规定,才会被迫发放红利。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外在融资渠道匮乏,再生产主要依靠自我积累,更没有动力发放红利。由于中国企业普遍不对居民分红,企业价值与居民财富之间的联系因此被割裂,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相互替代的机制也被堵塞了。

第三,中国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由于国有企业定期向政府分红,因此在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也存在类似于上述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相互替代的机制。然而如前所述,由于国有企业不向政府分红,导致中国政府储蓄与企业储蓄之间相互替代的机制被堵塞了。

综上所述,由于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存在,造成中国部门储蓄率之间相互替代的机制被堵塞,从而造成中国国内储蓄率高居不下。

如何降低中国的高储蓄呢?以上框架蕴涵的政策建议是非常清晰的——

首先应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国民收入更多地流向居民部门,而非政府和企业部门。

其次,政府应该尽快扩大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这一举措既能降低政府储蓄率,也能够通过缓解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而降低居民储蓄率,同时有助于恢复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之间相互替代的机制。

最后,应尽快实行国有企业向政府分红的制度,建立上市公司定期分红的制度和文化,并拓宽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这不单有助于降低企业储蓄率,亦能够增强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之间相互替代的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3 23:34:04
吴志鹏:改革才是走出危机的最根本出路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090812/1075386.shtml
这篇评论推荐楼主看看 可能有助于你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

中国经济最大弱势在于分配不公,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瓶颈。我国不仅城乡收入差距大,基尼系数实际已达0.5,城市居民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也在逐年拉大,2007年,中国行业工资差距比达到11:1;截至2007年底,个人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中国人达41.5万,同比增长20.3%;《2009中国奢华品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销量居全球第一位;澳大利亚旅游部门统计,自2008年7月以来,中国内地来澳旅游的人数居各国之首,中国游客人均消费约2200美元,而日本游客只花费约712美元;但2005年全国仍有10.4%的居民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从储蓄角度看,2008年中国和美国的储蓄率分别为51.3%和12%,中国高储蓄率主要来自企业和政府,2007年企业储蓄占比达22.9%,为1992年的一倍,家庭储蓄占比则略有下降。以上事例,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收入差距的悬殊,而收入差距拉大是影响消费下降重要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5 09:37:57
如果说到消费需求不足,我会把人均收入低放在第一位,而贫富差距大应该排在第二位,目前中国首要的任务应该建立起一群中产阶级,这样百姓的消费意愿就会比较强烈,最后就是把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提高,这样应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还有请教版主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是多大的比例,我是说按照美国或者一些其他国家的算法,还有外国的人均收入是不是按中国目前的人均支配收入算的,我是说如果按照家庭人均的总收入中国的会是多少呢,就好像“2005世界人均收入”一样的算法,希望版主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3# 贺俊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5 09:54:36
请问版主2007和2008中国居民(除政府和企业的)的存款大概是多少 4# 广西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