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4-12-14 22:01:00

1、交易就要有价,市场中的价是竞争出来的。而我们国有企业的价是以历史成本来定的,低于这个价,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政府想卖的是那些困难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却却按这种定价的方式是卖不出去的。

2、在位者的利益由于在过去没有明确的被定价,是一笔糊涂帐,永远算不清楚,会阻挡被卖的命运。这要求在全国统筹由国家财政负担这些人的损失。

3、国有资产流失也好、消失也好,问题是国有企业投资错了、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要,最后买单的是国家。我有一个猜想:居民放在国有银行的存款是否就是国有企业的大量坏帐。是否可以作出一个实证模型出来?这里面是否隐藏着危机?

[em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5 23:08:00

对张兄的发言谈点看法.

一,我们判断国资流失的标准是什么?你所说的"历史成本"是指什么?我也赞成市场定价.还有,你忽视了一个要素,那就是预期收益.这个也需要考虑的.

二,你说的"在位者的利益"是指谁的利益?如果是企业管理者,那我感觉你的担心有些过余.别老感觉我们欠他们的人情似的,的确,那些好的企业的管理者付出的很多.但这跟我们把这个企业卖给他们完全是两个概念嘛.

三,你说"问题是国有企业投资错了、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要,最后买单的是国家",这是不是过于绝对了,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并不是大多数的企业是如此..既然投资方向错了,那就应该破产,既不应该卖,也不应该苟延残喘.既然养的鸡不能下蛋了,那就杀了吃肉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5 23:51:00
通常,拍卖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做法。关键是,对于国有资产处理这样的宪政大事,应该在事前由人大代表全国人民制定一种规则,然后再依照这种规则来操作。现在的问题则是,国有资产怎么处理,似乎全是政府和企业的合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6 22:45:00

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马克思尊重劳动价值论、认为人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但结果却导致否认个人价值的实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是典型的物质资本至上主义,用有物权来支配人,这还能算是劳动价值论吗?一方面强调劳动价值,另一方面又否定它,这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7 09:54:00

楼上的问题问得好!奖励金钱和积分各50。马克思用物权至上主义批评资本主义,但是市场经济又似乎就是物权至上主义,企业的企业理论权威哈特就承认他的思想源头与马克思差别不大。

期待楼上的继续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7 12:42:00
谈点看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中国,实际上只存在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了.我们官方主流的解释系统不是劳动价值论,而是生产要素效应(贡献)价值论.实践中,现行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形式.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7 23:11:00

为什么中国经济学家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西方学者更多地从物质资本角度思考问题。我想市场经济有生存检验法则,而中国把这个规则去除了,以其他规则替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8 00:56:00

人气 17 回复 0 作者:ccpser 2004-12-07 04:24:55

精华 回复

郎志正:国企应该有退有进 退要有序进要有利

郎顾之争引发了中国一个非常热闹的事情,无论是理论界、企业界还是财经界,大家非常关注这个事。我想郎顾之争点燃的并不仅仅是产权的问题。更重要的就是我们今天研讨会所说的国企改革的问题。   我记得在十六大以前,我和几位国务院参事一起对国企改革做了一些调研。同时提出了建议,直接报给国务院领导。最后这些建议也被十六大写在报告中。当时我们说了三个意见,第一个意见是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从前我们180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当时组织部、国资委来管人事,业务运营是国家经贸委来负责,资产是财政部管,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障部管,投资等项目又是归当时的计委(现发改委)管,说是五龙治水,我说不是五龙治水是五马分尸,结果谁都不管。所以我们第一次建议就提出一定要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这被十六大所接受,就是现在所成立的国资委。那么怎么管?从前是五马分尸,对大型的国有企业没有指标要求,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一定要有一个考核的指标体系,要考核它的经营绩效。国资委成立后也迅速解决了考核的指标,给他们提出要求还在不断深化研究这个问题。这1800多家大企业有的个很大,像中石油、中石化所属大型油田2003年利税达到了60亿,胜利油田达到300亿,而有的小企业只有几个亿。那怎么管?所以国家要抓大放小。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总的来看是好的。郎顾之争能够提出这样的意见就非常好,引起了大家的争论。   我说三个观点,有人说国有企业应从竞争领域退出,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国有经济为什么一定要在竞争行业退出?我国有多少不是竞争领域的东西呢?很少!大部分都是竞争领域。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而提出国有资产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本身就是要搞私有化。海淀有翠微大厦和超市发两个业态的商场,海淀市政府就一定要把超市发卖掉,就是根据从竞争领域退出的理论。结果股东打起来,开两个董事会,现在亏损得一塌糊涂。可是翠微是国有独资企业,现在发展得很好,今年已是北京单店营业额的第一,目前超过12个亿比燕莎、赛特都好,为什么要退出?所以应退还是不应退?为什么好的资产一定要从竞争领域中退出去呢?这是我的一点观点。   第二有人说国企改革就是国退民进,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当然国企改革不等于是产权改革还有很多方面,所以说国退民进本质上就是要退,说这话的人本质上说的是退。我认为国有企业应该是有进有退。退要有序,进而有为,进退都要有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国有企业的改革。郎咸平有一个观点,说政府退出市场而不是国有企业退出市场,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我反复强调,强调国退民进的人强调的是退,我觉得应该有进有退。也就是说国企改革不等于私有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应该有以下四点:第一点搞股份制或公司制。在这里就要说明什么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包括四方面,一个是国有独资企业,可能要搞公司制,不一定是股份制。第二是国有控股企业。第三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第四国有相对控股权的企业,这四类就叫国企。国企首先要搞公司制或股份制,我说的是真的公司制或股份制,而不是翻牌公司。第二要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要非常完善。第三要选派能够胜任的职业经理人。第四从国家角度讲,要建立一个很好的监管机制。我想有这四点,国有企业改革不等于是一个产权改革,这四方面都具备才能把国有企业改革改好。我说的四点在十六大的报告中也都谈到了。国企有退有进、退而有利、进而有为,最终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觉得是可以做到的,小平同志说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我们应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巩固和发展之路,这是有可能的也有这样的例子。我曾经去过深圳的中集集团,中集集团是国有股份制企业,两家控股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中集集团现在已占有世界60%的份额。不少国有企业搞得很好,只要经过制度的转化,机制的改革,就能够把一个国有企业搞好。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要走的一条路。不能一冠上国有两个字就没有前途,一冠上私有就有前途了。当然混合多元的所有制更有利于前面四点的实施,所以我们提倡多元混合的所有制。   第三经过体制创新的国有企业才有竞争力。   并不是国企就没有竞争力民企就一定要有竞争力。民企也有好的,最近我和正泰老总见面谈了很多,从一个修鞋匠开始,现在已发展到一百亿的销售额,他跟我讲,我虽然现在当董事长了,我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我原来是家族式企业现在变成股份制上市了,私有企业也要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才能发展,国有企业也一样。   那么如何通过体制创新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呢?我想首先要理解什么叫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很多说法,最开始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的一个学者。我觉得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技术的把握和创新的能力,二是资源的策划与运用的能力,三是市场的开发与拓展的能力。只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也可以做好。前段时候我到开封,开化那是一个很烂的企业,上万人的企业已经停产了,发不出工资,工人都去卧轨。但是这样一个企业,很多私人企业参股,这样很快就起来了。现在看看,河南省的省长都说我就头疼开化,但现在他就高枕无忧了。经过改革才一年多。也引证了不一定私有化就好。   第四国有企业要实施平等竞争。   第五个问题有人认为政府只要收税就行了,这种人完全不懂得什么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来源:搜狐财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8 0:57:3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8 00:59:00
呵呵,看来这次有关国有产权改革的方向争论,即将要划上句号了.当然对于改革的具体措施,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努力和探索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8 20:20:00
以下是引用张志华在2004-12-17 23:11:37的发言:

为什么中国经济学家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西方学者更多地从物质资本角度思考问题。我想市场经济有生存检验法则,而中国把这个规则去除了,以其他规则替代。

呵呵,这样简单的二分法可能不合适。至少研究劳动价值论的人是不承认那是人力资本理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20 21:15:00
请问版主:研究劳动价值论的人是如何论述人力资本理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21 23:47:00
呵呵,我不清楚,但是好像看到他们的观点,说用人力资本理论来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庸俗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6 04:47:00
h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 07:47:36
得学习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8 22:42:39
还是用结构-行为-绩效的框架套现实情境去分析具体问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