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值得我们讨论一下。
教育方向的迷失:从人文教育到技术教育
现代性的大潮将国人从传统的河谷中冲刷而出,使我们开始了一百多年的漂流历程。这一
百多年的漂流历史中,我们逐渐忘记了传统的规训和智慧,基本上按照西方现代化的逻辑
来编织我们的现代梦境。可是一百多年后反省自身,却不难发现无论在哪一方面我们都走
得太远,与几千年的智慧母体严重隔离,迷失了生活的方向。教育是其中首当其冲者,教
育方向的迷失给现代中国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智慧中,对人本身的教育是其最重要的宗旨。无论是在文学和历史的教
育当中,其最终的使命就是人文责任的传承。传统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将儒家思想中的“
仁义礼智信 ”五种基本的道德内容向一代又一代人传导,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具有仁心、
义胆、礼貌、智慧、诚信的儒士。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并不象当代历史书或者所谓的批评家
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统治者或者某些为统治者利用的知识份子的蓄意创造物,而是一代又一
代思考社会命运和人类道德本真的先哲们的集体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精核。仁即爱人,普
天之下皆兄弟,天下一家,以仁爱之心来消除社会仇恨,纯净人的心灵。义为道义、正义
,是涵括了所有人的绝对真理标准;符合义的行为视为正当的行为,违背义的行为视为邪
恶的行为。礼为礼序,按照尊重现有时间和空间秩序的原则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秩序
,尊重长者,尊重位高者,尊重先在者。智为智慧、智识;经书礼乐春秋为我国古代的五
经,他们向人们传授了哲学、诗歌、礼仪、音乐和历史诸种人文知识。信为诚信,“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诚信待人,言而有信。这五种道德实际上概括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人格
理想,希望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伟大的人格。这样的人格既有胸怀天下的博爱之心,又有
献身正义的价值追求;既有尊重现实的礼序纲常,又有善待他人的诚实信任,还有博古通
今的文艺智识。如此伟大的人格理想是古代中国追求自身完美和社会高尚的推动器,社会
的道德标准和人格标准都按照这样的理想来建立,使得后来人在永无休止的前进路途中获
得无穷的道义力量。这是中华文明不断崇高的重要原因。
可是宋代以来,文明的高尚成为了野蛮部落侵略和蹂躏的理由。蒙古族的侵略和满族的侵
略毫无疑问使得文明出现了堕落的先机。但是这些民族仅仅凭借战马和刀枪,除了可以获
取早已脆弱不堪的政权以外并不能获得更多的东西。可是,从19世纪初开始觊觎中国的西
方殖民者却带来了另一样极为厉害的东西:商品。这一次中华文明没有逃脱被商品原子异
化的浩劫。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横行从此开始。
资本主义较早的影响到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中断了隋唐以来士
人出世报国的理想前途。同时大力普及西式教育,建立更加普及的中小学校,并将数学、
生物、物理、化学、自然等科目引入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中。中国的教育从此走上了西化的
不归路。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时代的教育并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国传统文化的传导和道德理想的培育还是主要的目的和任务。一批极有诗文韵味、历史智
识、生活哲理和道德内涵的教材还在社会教育舞台上唱着主角。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弟子规、千家诗、四书五经等等都是这样的好教材。这个时候的西式教育只是一个初期
的萌芽,在中国教育生活中仅仅扮演着配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两次重大事件。首先是对传统教育的大批判,按照
西方教育制度,特别是苏联的教育模式建立起新式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模式逐渐远离中
国古典教育,离开了传统的教育轨道。文化大革命时期将这种模式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将
四书五经、孔夫子、孟子、古典文明都贬斥为历史垃圾,恨不得一刻之间就将其化为灰烬
。所有历史遗留的东西都被称为“四旧”,要彻底地破除掉。另外,政府还将意识形态滲
透到教育过程中,在教材里加入大量革命文学和革命文章,灌输革命意识以及共产主义思
想。传统教育理念在这次强大的冲击波下面目全非,所剩无几。这次教育事件实际上是西
方教育模式和共产主义理念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最重大的影响就是对传统的破除。所以从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反传统情绪到了文化大革命才走到了最高点,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那就是彻底改变中国传统教育的面貌,将中国纳入世界现代化的洪流中。它是使中国教育
与传统理念断裂的第一步。
继续使中国教育飘离传统母体的事件是从1976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建立起应试教育
体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是如此。1976年恢复
高考制度抓住了修治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的最关键环节。高考制度使得社会青年有机
会进一步深入学习,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考制度也带动了中学教育的进步,使中国
教育体制逐步得到正常化,并取得很快的发展。但是,随着参加高考人数扩增引起竞争的
不断加剧和政府对高考制度的不断强化,一种以高考为教育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悄悄地巩
固了。应试教育比文革前的新式教育走的更远,它抛弃了人文教育的关怀精神,将所有的
教育过程都纳入到极端狭隘的考试结果标准之中,它使得教育成为了考试技术的训练,学
生成为了练习题和考试的机器。结果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高分低能”的
畸形儿。不仅如此,这种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更远离了人文精神的关怀和濡染,变成了对国
家和社会情感淡漠的空壳。如果说我们的传统人文教育被改造为西式教育的初期还是知识
化教育的形式的话,那么,到了应试教育时期,知识化教育已经褪变为技术化教育,知识
教育也被机械化和数字化,早已失去了知识的理性魅力,更不用说人文精神的德性魅力了
。
因为认识到应试教育的严重问题,所以对教育进行改革也被政府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人们从克服“高分低能”现象入手,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可是,这一口号具有一
定的迷惑性。因为它让许多人觉得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可以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魔圈的合理
有效的选择。但是这一口号实际上是另一种技术教育思维的外化,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形式。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变低能为高能,变考试能力的单一性为多
才多艺的多样性。结果我们看到了在考试制度并未有实质变化的情况下,学生又多加了音
乐、美术、舞蹈等等的课程,还有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等等。家长和老师共有一个理
想,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在某方面甚至某些方面出类拔萃的能人。我们希望每个学
生都成为高技能的人,比如某某家、某某师等,因为这是个技术化的时代。技术教育的原
则就是使人成为技术的操作者,把人变为工具,并把人带离个人和社会精神自足的人文视
野,消失在技术的丛林中。然而,纵然有高超的技艺,但是缺乏心灵的感应,又怎么能体
察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灵魂的震颤呢?纵然能够画出很美很精致的图画,唱出很准很地道的
音乐,可是一种没有情感共鸣的绘画和音乐有什么感染力呢?这样的学生和坐在机器前不
停操作的流水线工人有什么两样呢?
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以技术来获取财富。资本主义(此处的资本主义并不是流俗意义上的
所解释的泛指某些特定地域的国家,而是指一种全球通行的现象。因为某些国家尽管有资
本主义的现象,但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例如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国家,但是也是基督教的
国家,所以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这也是我们平时的习惯思维,是一种比较片面的思维)
的教育也是技术化教育,通过技术培训,使人成为合格的机械操作者,能够和机器完美合
作的玩伴。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容易滑入这样的泥沼,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是在机械面前
或者是比较具有亲合力的器物面前能够完美合作的技工,而没有真正用自己的灵感来体会
人生、悟察苦痛的胸怀博大、志向高远的德性人。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就是将可怜的孩子
的时间碎片化,然后给他们编上号码,这一块属于数学,那一块属于作文,还有一块属于
绘画……我们不停地用可怕的成人世界的所谓技能(因为这种技能在技术时代可以带来金
钱、鲜花、名誉和地位)垃圾来充斥学生空白的大脑,我们早已忽略了这样的生命里有一
种更深的需求,那就是对生命反思的需求,对生命之来途和去路的真正思考。我们忽略了
学生的心灵完美,他们与同辈人交往、从交往中获得相知和相爱的快乐。我们忘记了学生
寻找美丽的大自然那种很久很深的内在渴求,那种无论什么高价的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心灵
快感和在自然中的忘我与纯净。我们也忘记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苦痛的敏感……
纯粹的技能教育过早地使学生成熟化,或者说世俗化、工具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生长
的孩子再也没有了生命的崇高感和优美感,因而也没有了深沉的生命动力和恒久的理想渴
求。这样的孩子机械化了,只知道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没完没了的作业,再完成家
长追加的素质练习。这样的孩子没有了反抗精神,也没有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追求。他们
的生命历程已经被大人们规划好了,要么成为什么,要么不成为什么。他们被过早的格式
化,生命当中那么多神奇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对他们来说将不再有魅力,他们也不再敏感
,激情也逐渐萎缩了,生命时刻那个瞬间成就的美丽也永远不再绽放。他们也没有了想象
力,在他们的观念中早已被灌输了这样的逻辑:只需要某种技能,而不需要个人的灵感就
可以获得人生的真谛,技能中就涵括了这个世界,他们的想象力也被技术化了。他们正在
被这个时代一步一步地可悲地异化。
这是一个精神堕落的时代,这种精神堕落的教育给这个时代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这一切都是遗忘传统的后果!资本主义魅力的诱惑使我们失去了自我,我们枉自菲薄,以
一种自卑而又自大的情结迎接着资本主义的降临。我们自卑,所以我们全盘抛弃了几千年
积淀下来的文明传统;我们自大,所以我们不知道有所选择的接纳资本主义的礼物。这种
表现的原因与其说是我们过于相信别人,还不如说是我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偏执狂。我们每
一次偏执狂的发作都是自大症的表征。我们以一种偏执狂的心态引进市场逻辑,所以我们
对马克思早已批判的资本主义拜物教的病菌并无防范。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对市场逻辑
的崇拜很自然地走向了一种拜物狂热。
我们喜欢将市场逻辑运用到所有的生活当中,我们将衡量一切好坏的标准都市场化。看一
个人或者一个单位的成败好坏就是看它有没有取得效益,有效益者就是典型,是学习的榜
样。结果社会的公正部门和规则部门也都向市场和效益看齐。学校也向效益看齐,老师的
工资奖金与考试成绩挂钩,老师的教育动机也被可怜地功利化和效益化了。教育成为一种
产业,这就是时下所谓的“教育产业化”。政府在经济增长无奈的情况下,发现了教育居
然可以收集到可观的社会资金,可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学校也发现教育产业化有
着无穷的好处,可以创收,提高老师的待遇,改变学校的基础建设和校园面貌;学院系所
也欢迎这样的口号,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所在单位的级别和规模;老师也发现这样可以扩大
自己的招生名额,提高自己的名望和身价以及物质利益。这真是皆大欢喜的快事。可是产
业化的牺牲者是可怜的学生,是在沉重的学杂费的压力下不能抬头的莘莘学子和他们身居
社会下层的父母。还有一个最大的牺牲者是教育本身,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在于传道、授业
、解惑,不在于培养完美和高尚的人格,不在于培育乐观向上、开放公正的社会文化,而
是获取经济利益,将教育改造为一种社会产业,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教育的圣洁
被玷污了!教育早已抛弃了古典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涵养,忘记了宽宏博爱的精神教
化,匡扶正义的人格熏陶,尊重秩序的礼仪风度,涵文濡墨的智识修养以及诚实信任的人
际关怀。教育被可悲的庸俗化了,教育沦为莘莘学子们就业谋生的工具、贩夫走卒们功利
欲求的画饼、名人雅士们物质满足的摇钱树、政府官员们进爵升阶的跳板。教育的道德崇
高性和审美纯洁性在纷纷攘攘的资本主义拜物狂潮中奄奄一息。
让我们拯救我们的教育吧,拯救教育就是拯救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让
我们回归传统吧,博大高深的中华文化尽管被资本主义的枪炮侵犯的遍体鳞伤,但是它仍
然保持着她高贵的尊严,她始终如一地追求的人文理念仍然是我们民族走出迷雾、通往光
明的最终目标。资本主义尽管用廉价而精致的商品诱惑着人们的感官欲望,使世界感官泛
滥。但是一个高贵的文化身影在远离我们许久的时候终究要来陪伴我们迷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