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20 0
2009-08-16
说“一流”、国学及读书
时间:2003年7月5日 作者:羯胡 来源:往复论坛

老冷与我讨论汉唐之间的婚姻习俗,他在一篇回复中说:“我手中没书,被羯胡钻了空
子。”殊不知“手头没书”正是我在国外留学数年间最大的苦衷!

学校的图书馆里当然是有书的,我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有好几家,所藏汉学典籍种类之多
,版本之精,在海外大概是数一数二的了。但我们这些习惯熬夜看书的人,深更半夜到
那里去找图书馆呢?

在家的时候好,常用的书自己大都买下了,写文章东翻西翻,一般足不出户就可以对付


做留学生或访问学者的时候,屋里总共没几本书。教授的研究室里书倒是不少,我从他
那里长期借用的不少于三十本,有时恨不能将他的研究室都搬回家。那位教授的书借一
本要留一张条子,他的书架上总是飘着几十张“羯胡”的借书条,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


学校各家图书馆的书,借出则有严格的限制,一是数量,一是期限,这可真把我害苦了
!我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经常背着一大兜子书往返奔波。劳累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
问题是图书馆的书晚还一天,就不能续借了。像我这样记性不好、不断逾期的人,往往
是一本书刚看了一半,就不得不还回去!

我后来下决心回国、回家,看书不方便也是一个原因。

老冷叹息“手头没书”,他的苦日子不过刚开始。

其实,在海外研究汉学的中国学者,最难堪的境遇是要用外语写作!

记得开元兄曾对我说,他感到痛苦的一件事,就是不能用中文写文章(当然是指学术论
文)。这话对我触动极大,因此也更坚定了决心:毕业后立即回国。

开元兄在国外的大学当中国古代史的教授,能走到他那一步的,在中国留学生中,可以
说是凤毛麟角了。但不久前听到一位刚回国的朋友的谈话,却引起我对海外华裔汉学家
现状与前景的忧虑。

据那朋友说,美国的汉学界对老一辈留学美国的中国汉学家评价不高,他们的一条证据
,是那些老先生最终都没能进入美国汉学研究的主流。

对这一说法,我实在不敢苟同。

我以为,目前美国乃至海外汉学研究的水平,并不代表当今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或者
说是世界水平)。没有融入美国汉学研究的主流,未必就不能达到汉学研究的高水平,
甚至是比顶尖的美国学者更高的水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余英时先生。余先生是今天海外汉学研究第一人,大概已是海内外学
者中普遍的认识。而我觉得:他不仅代表了海外华裔学者的一流水平,也代表了整个海
外汉学界的一流水平。

据说余先生是海外汉学家中坚持用中文写作的少数几人之一,这一点真让我佩服。我在
海外学习、研究汉学多年,知道这样的坚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你可能得不到海外学术
界的认可,你可能永远无法进入当地的学术“主流”。一个坚持用中文写作的作家几乎
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也许就是相似的例子。

问题是你追求的是“一流”还是“主流”!

余先生追求的是什么我说不准,但他坚持用中文写作,虽然可能也没有被纳入美国汉学
研究的主流,却实实在在地达到了世界汉学研究的一流。

余先生一定是有自己的标准的,譬如陈寅恪先生、钱穆先生,譬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
稿》、《先秦诸子系年》。那是迄今为止世界汉学研究的最高境界,真正一流的学术精
品。

瞄准学术研究古往今来的世界一流,不必刻意追随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学术研究的主流
,也许是余英时先生坚持用中文写作的传说,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实际上,今天学术研究的一流,也许就会成为明天学术研究的主流。因为今天学术研究
的主流,多半正是昨天学术研究的一流。

在学术研究中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一流”还是“主流”?这是身居海外的开元兄们面
临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

汉钟离君说:“有那么多学中文、中国历史的也要出国留学,真是有些奇怪。”让我联
想到陈寅恪先生1929年写给北大历史系毕业生的那首诗:“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
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这已不仅是“奇怪”,而是深感耻辱,
羞愧“欲死”了。问题在于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羞欲死”的“神州士夫”,并不是纷纷
赴日的年轻学子,而是包括陈先生本人在内的为人师者。

无庸讳言,不论当年还是今天,“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留学生,确实不在少数。“醉翁
”们留学普遍的动机是为争取就业资格,在国外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我的一位在日本学
日本史,和另一位在美国学美国史的同学,毕业后都在当地的大学教书,他们先后托我
寻找中国史的资料,说是要改教中国史了。我觉得这种转变很自然,日本的大学不会喜
欢让一个外国人去教他们的“国史”,美国的大学一定也是如此,人家心里无论如何是
不平衡的。倒是中国人教中文、中国史,外国人容易接受些。所以,一些人中国人去国
外学中文、中国史,可能是为了就业的方便。

在国外学中文、中国史的另外一些“醉翁”,是想凭借洋学位回国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常听人说,现在一些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便跑到国外去念大学,给人的印象是国外
的大学是随便可以进的。这恐怕是个误会。至少日本的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很相似,
大学入学考试相当难,尤其是名校更如登天。因而对留学生来说,考本科比考硕士、考
博士都要难。不过挤进门就万事大吉了,一般都能顺利毕业,淘汰率极低,这点与中国
也很相似。

我关心的主要不是这类问题,我一直在想:“群趋东邻受国史”,“东邻”的“国史”
究竟是什么水平?中国学生“群趋东邻”,在汉学方面是否真能有些收获?
因为我是学中国史的,就以中国史研究为例谈一点意见:战前以内藤湖南、白鸟库吉为
首的一批日本汉学家,虽然在整体上还比不上陈寅恪先生他们那一辈中国学者,但在中
国史研究的许多领域却取得了非常出色、堪称“一流”的业绩。中国学生“群趋东邻受
国史”,并不是没有可能学到高明的学问。

我以为,如果外国人的“国史”研究远不如中国人高明,中国学生“群趋东邻”仅仅是
为了挣钱过好日子,中国的老师们实际上并不怎么丢脸。反之,如果外国人的“国史”
研究也很高明,甚至有些方面比中国人还高明,那倒可能会让中国的老师们感到没有面
子。

我们知道多年前傅斯年先生创建史语所,陈寅恪等一批中国最出色的学者迅速聚集在傅
先生麾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傅、陈一辈的先生们,不甘心让东洋、西洋的汉学研究在
声势上超越中国,决意与洋人一争高下!

如果洋人的水平根本不值一提,是不会给陈先生他们造成压力的。傅斯年先生1929年在
给陈垣先生的信中写到:“斯年留旅欧洲之时,睹异国之典型,惭中土之摇落,并汉地
之历史言语材料亦为西方旅行者窃之夺之,而汉学正统有在巴黎之势,是若可忍,孰不
可忍。”

陈垣先生同年5月在燕京大学现代文化班呼吁“中国史料急待整理”,他说:“我们若是
自己不来整理,恐怕不久,烧又烧不成,而外人却越俎代庖替我们整理了,那才是我们
的耻辱呢!”两年后,陈垣先生为日人那珂通世传记中译本作序,又说:“吾人若不急
起直追,将来势必藉日文以考蒙古文献,宁非学界之耻?”

战后日本学界涌现出宫崎市定、西岛定生等一批优秀学者,他们的成绩也与中国学界顶
尖人物相去不远。以至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世纪史,《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二
十等爵制研究》,都是必读的权威性著作。

有朋友说,中国史研究最高水平的学者,最高水平的著作都在中国。从以往的情况看,
这话是不错的。但是,我们决不该学了超一流,便放弃一流、二流。就像我们不能学了
陈寅恪,就不去学唐长孺;或者读了《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就不再读《魏晋南北朝史
札记》一样。我们在中国,从陈寅恪读到唐长孺,如果有机会,还应该从内藤湖南读到
宫崎市定。

今天中日两国汉学界的形势,概括而言,是中国人长于思辨而日本人精于考证。我这里
并不是说中国学者的论著就一定疏于考证,其实我们老师辈的不用说,就是在我们这一
代,乃至比我们更年轻的中国学者中,考证严谨的论著并不少见。但可怕的是不够严谨
甚至是不严谨的论著更多,这与日本学者普遍考证严谨的情况,形成一种对照。一些日
本学者认为中国近年学术著作虽多,但真正有价值的少;某些日本学者甚至长期忽视中
国学界的动态,大概就是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有人大概会说:现在信息交流渠道多、速度快,用不着费时、费力地出国去找人家的东
西来看嘛。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未必如此。

北大教魏晋南北朝史的东洋兄在日本一年,将能搜集到的魏晋南北朝史的论文复印了数
百种,带回历史系中古史研究中心,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据他说,那些论文大部
分都是在中国见不到的。日本学者的重要文章,经常发表在很不起眼的学校的学报上,
如果不是在日本,我们几乎没有机会读到。

这样的体会我当然也是有的,在日本的数年间,我读到许多在国内从未见过的论著,这
可以说是我出国留学最大的收获。

许多中国学者说:日本学者的论著,很难见到精彩的见识。但是,他们在材料的搜集、
处理上,往往下了极大的工夫。我的感觉是:日本人作过的题目,尽量要找来看看,一
般总会在考证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

总之,学中文、中国史的学生出国,想作学问也未必不成。能找到一些在国内见不到的
有价值的学术论著,就是不虚此行了。
这些看法也许是坐井观天,但愿不会给人一种误导。

                                              三

如果读到博士,还不能大量读自己“最想读的书”,那真是一个悲剧。但这种情况似乎
并不多见。

一般来说,博士论文即使不是本人最感兴趣也应该是很感兴趣的题目。导师的作用在于
,帮你确定这个题目是否有足够的价值(或者说是否真有创意),你是否有能力驾御这
类题目(有可能否定你“最想写的论文”,不过我以为再想写的论文,如果没有能力驾
御,还不如不写,至少暂时不写),以及你的方法是否得当等等。(当然,像将无同那
样连“北招”就是“北边的招待所”这类问题也要热心解释的导师,可能是个例外?)
至于你读什么书,他是不必干预的。(否则还能算博士研究生吗?)

如果导师提示你有些书要读,那可能确实不是你“最想读的书”,但有可能是你此时“
最需要读”的书。(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大概没有做导师的资格?)有时候,我们“最
想读的书”,未必是我们该读(尤其是写毕业论文时)而未读的书,我的体会如此。
汉钟离君说的不错,学习、掌握一门乃至多门外语,要花去大量的时间。但究竟需要多
少时间,恐怕还要根据各人的实际需求而定。仅限于阅读,在我看也未尝不可。可如果
你感兴趣的知识需要在国外学习,那就不得不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练习听力、口语了


我以为,对一个决心作学问的人来说,判断是否应该出国的关键在于,你想要的东西是
否一定要到国外去学,或该学科、该专业、该题目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学者,是否在国外
。(不一定独步天下,但应该是顶尖高手之一,至少也应该是高手)

同样是一流的学者,胡适、陈寅恪是留过学的,余英时也是留过学的,钱穆没留过学,
唐长孺也没留过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外语的胡适、陈寅恪、余英时,不仅没有因此
降低学术水平,在我看还是如虎添翼;钱穆、唐长孺没有花费那么多时间学习外语,也
没有那么高的外语水平,学问同样可以跃上顶峰。所以,出国、学外语(指达到可以留
学的水平),未必就是浪费时间(也未必“痛苦”);不出国、不学外语,也未必不能
创造一流。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论钱穆、唐长孺,还是胡适、陈寅恪、余英时,都不曾
花费大量时间去读自己并不“最想读的书”,写自己并不想写或不太想写的文章。
以上议论仅限于国学,汉钟离君说不同专业会有很大不同,我完全赞成。比如为研究社
会学、政治学而投奔韦伯(可惜他不在了)、亨廷顿,我以为就大有“必要”,更不用
说研究外国的活着或死去的语言文字比如梵文了。





时间:2003年7月5日 作者:羯胡 来源:往复论坛

老冷与我讨论汉唐之间的婚姻习俗,他在一篇回复中说:“我手中没书,被羯胡钻了空
子。”殊不知“手头没书”正是我在国外留学数年间最大的苦衷!

学校的图书馆里当然是有书的,我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有好几家,所藏汉学典籍种类之多
,版本之精,在海外大概是数一数二的了。但我们这些习惯熬夜看书的人,深更半夜到
那里去找图书馆呢?

在家的时候好,常用的书自己大都买下了,写文章东翻西翻,一般足不出户就可以对付


做留学生或访问学者的时候,屋里总共没几本书。教授的研究室里书倒是不少,我从他
那里长期借用的不少于三十本,有时恨不能将他的研究室都搬回家。那位教授的书借一
本要留一张条子,他的书架上总是飘着几十张“羯胡”的借书条,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


学校各家图书馆的书,借出则有严格的限制,一是数量,一是期限,这可真把我害苦了
!我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经常背着一大兜子书往返奔波。劳累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
问题是图书馆的书晚还一天,就不能续借了。像我这样记性不好、不断逾期的人,往往
是一本书刚看了一半,就不得不还回去!

我后来下决心回国、回家,看书不方便也是一个原因。

老冷叹息“手头没书”,他的苦日子不过刚开始。

其实,在海外研究汉学的中国学者,最难堪的境遇是要用外语写作!

记得开元兄曾对我说,他感到痛苦的一件事,就是不能用中文写文章(当然是指学术论
文)。这话对我触动极大,因此也更坚定了决心:毕业后立即回国。

开元兄在国外的大学当中国古代史的教授,能走到他那一步的,在中国留学生中,可以
说是凤毛麟角了。但不久前听到一位刚回国的朋友的谈话,却引起我对海外华裔汉学家
现状与前景的忧虑。

据那朋友说,美国的汉学界对老一辈留学美国的中国汉学家评价不高,他们的一条证据
,是那些老先生最终都没能进入美国汉学研究的主流。

对这一说法,我实在不敢苟同。

我以为,目前美国乃至海外汉学研究的水平,并不代表当今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或者
说是世界水平)。没有融入美国汉学研究的主流,未必就不能达到汉学研究的高水平,
甚至是比顶尖的美国学者更高的水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余英时先生。余先生是今天海外汉学研究第一人,大概已是海内外学
者中普遍的认识。而我觉得:他不仅代表了海外华裔学者的一流水平,也代表了整个海
外汉学界的一流水平。

据说余先生是海外汉学家中坚持用中文写作的少数几人之一,这一点真让我佩服。我在
海外学习、研究汉学多年,知道这样的坚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你可能得不到海外学术
界的认可,你可能永远无法进入当地的学术“主流”。一个坚持用中文写作的作家几乎
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也许就是相似的例子。

问题是你追求的是“一流”还是“主流”!

余先生追求的是什么我说不准,但他坚持用中文写作,虽然可能也没有被纳入美国汉学
研究的主流,却实实在在地达到了世界汉学研究的一流。

余先生一定是有自己的标准的,譬如陈寅恪先生、钱穆先生,譬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
稿》、《先秦诸子系年》。那是迄今为止世界汉学研究的最高境界,真正一流的学术精
品。

瞄准学术研究古往今来的世界一流,不必刻意追随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学术研究的主流
,也许是余英时先生坚持用中文写作的传说,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实际上,今天学术研究的一流,也许就会成为明天学术研究的主流。因为今天学术研究
的主流,多半正是昨天学术研究的一流。

在学术研究中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一流”还是“主流”?这是身居海外的开元兄们面
临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

汉钟离君说:“有那么多学中文、中国历史的也要出国留学,真是有些奇怪。”让我联
想到陈寅恪先生1929年写给北大历史系毕业生的那首诗:“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
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这已不仅是“奇怪”,而是深感耻辱,
羞愧“欲死”了。问题在于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羞欲死”的“神州士夫”,并不是纷纷
赴日的年轻学子,而是包括陈先生本人在内的为人师者。

无庸讳言,不论当年还是今天,“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留学生,确实不在少数。“醉翁
”们留学普遍的动机是为争取就业资格,在国外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我的一位在日本学
日本史,和另一位在美国学美国史的同学,毕业后都在当地的大学教书,他们先后托我
寻找中国史的资料,说是要改教中国史了。我觉得这种转变很自然,日本的大学不会喜
欢让一个外国人去教他们的“国史”,美国的大学一定也是如此,人家心里无论如何是
不平衡的。倒是中国人教中文、中国史,外国人容易接受些。所以,一些人中国人去国
外学中文、中国史,可能是为了就业的方便。

在国外学中文、中国史的另外一些“醉翁”,是想凭借洋学位回国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常听人说,现在一些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便跑到国外去念大学,给人的印象是国外
的大学是随便可以进的。这恐怕是个误会。至少日本的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很相似,
大学入学考试相当难,尤其是名校更如登天。因而对留学生来说,考本科比考硕士、考
博士都要难。不过挤进门就万事大吉了,一般都能顺利毕业,淘汰率极低,这点与中国
也很相似。

我关心的主要不是这类问题,我一直在想:“群趋东邻受国史”,“东邻”的“国史”
究竟是什么水平?中国学生“群趋东邻”,在汉学方面是否真能有些收获?
因为我是学中国史的,就以中国史研究为例谈一点意见:战前以内藤湖南、白鸟库吉为
首的一批日本汉学家,虽然在整体上还比不上陈寅恪先生他们那一辈中国学者,但在中
国史研究的许多领域却取得了非常出色、堪称“一流”的业绩。中国学生“群趋东邻受
国史”,并不是没有可能学到高明的学问。

我以为,如果外国人的“国史”研究远不如中国人高明,中国学生“群趋东邻”仅仅是
为了挣钱过好日子,中国的老师们实际上并不怎么丢脸。反之,如果外国人的“国史”
研究也很高明,甚至有些方面比中国人还高明,那倒可能会让中国的老师们感到没有面
子。

我们知道多年前傅斯年先生创建史语所,陈寅恪等一批中国最出色的学者迅速聚集在傅
先生麾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傅、陈一辈的先生们,不甘心让东洋、西洋的汉学研究在
声势上超越中国,决意与洋人一争高下!

如果洋人的水平根本不值一提,是不会给陈先生他们造成压力的。傅斯年先生1929年在
给陈垣先生的信中写到:“斯年留旅欧洲之时,睹异国之典型,惭中土之摇落,并汉地
之历史言语材料亦为西方旅行者窃之夺之,而汉学正统有在巴黎之势,是若可忍,孰不
可忍。”

陈垣先生同年5月在燕京大学现代文化班呼吁“中国史料急待整理”,他说:“我们若是
自己不来整理,恐怕不久,烧又烧不成,而外人却越俎代庖替我们整理了,那才是我们
的耻辱呢!”两年后,陈垣先生为日人那珂通世传记中译本作序,又说:“吾人若不急
起直追,将来势必藉日文以考蒙古文献,宁非学界之耻?”

战后日本学界涌现出宫崎市定、西岛定生等一批优秀学者,他们的成绩也与中国学界顶
尖人物相去不远。以至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世纪史,《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二
十等爵制研究》,都是必读的权威性著作。

有朋友说,中国史研究最高水平的学者,最高水平的著作都在中国。从以往的情况看,
这话是不错的。但是,我们决不该学了超一流,便放弃一流、二流。就像我们不能学了
陈寅恪,就不去学唐长孺;或者读了《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就不再读《魏晋南北朝史
札记》一样。我们在中国,从陈寅恪读到唐长孺,如果有机会,还应该从内藤湖南读到
宫崎市定。

今天中日两国汉学界的形势,概括而言,是中国人长于思辨而日本人精于考证。我这里
并不是说中国学者的论著就一定疏于考证,其实我们老师辈的不用说,就是在我们这一
代,乃至比我们更年轻的中国学者中,考证严谨的论著并不少见。但可怕的是不够严谨
甚至是不严谨的论著更多,这与日本学者普遍考证严谨的情况,形成一种对照。一些日
本学者认为中国近年学术著作虽多,但真正有价值的少;某些日本学者甚至长期忽视中
国学界的动态,大概就是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有人大概会说:现在信息交流渠道多、速度快,用不着费时、费力地出国去找人家的东
西来看嘛。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未必如此。

北大教魏晋南北朝史的东洋兄在日本一年,将能搜集到的魏晋南北朝史的论文复印了数
百种,带回历史系中古史研究中心,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据他说,那些论文大部
分都是在中国见不到的。日本学者的重要文章,经常发表在很不起眼的学校的学报上,
如果不是在日本,我们几乎没有机会读到。

这样的体会我当然也是有的,在日本的数年间,我读到许多在国内从未见过的论著,这
可以说是我出国留学最大的收获。

许多中国学者说:日本学者的论著,很难见到精彩的见识。但是,他们在材料的搜集、
处理上,往往下了极大的工夫。我的感觉是:日本人作过的题目,尽量要找来看看,一
般总会在考证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

总之,学中文、中国史的学生出国,想作学问也未必不成。能找到一些在国内见不到的
有价值的学术论著,就是不虚此行了。
这些看法也许是坐井观天,但愿不会给人一种误导。

                                              三

如果读到博士,还不能大量读自己“最想读的书”,那真是一个悲剧。但这种情况似乎
并不多见。

一般来说,博士论文即使不是本人最感兴趣也应该是很感兴趣的题目。导师的作用在于
,帮你确定这个题目是否有足够的价值(或者说是否真有创意),你是否有能力驾御这
类题目(有可能否定你“最想写的论文”,不过我以为再想写的论文,如果没有能力驾
御,还不如不写,至少暂时不写),以及你的方法是否得当等等。(当然,像将无同那
样连“北招”就是“北边的招待所”这类问题也要热心解释的导师,可能是个例外?)
至于你读什么书,他是不必干预的。(否则还能算博士研究生吗?)

如果导师提示你有些书要读,那可能确实不是你“最想读的书”,但有可能是你此时“
最需要读”的书。(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大概没有做导师的资格?)有时候,我们“最
想读的书”,未必是我们该读(尤其是写毕业论文时)而未读的书,我的体会如此。
汉钟离君说的不错,学习、掌握一门乃至多门外语,要花去大量的时间。但究竟需要多
少时间,恐怕还要根据各人的实际需求而定。仅限于阅读,在我看也未尝不可。可如果
你感兴趣的知识需要在国外学习,那就不得不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练习听力、口语了


我以为,对一个决心作学问的人来说,判断是否应该出国的关键在于,你想要的东西是
否一定要到国外去学,或该学科、该专业、该题目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学者,是否在国外
。(不一定独步天下,但应该是顶尖高手之一,至少也应该是高手)

同样是一流的学者,胡适、陈寅恪是留过学的,余英时也是留过学的,钱穆没留过学,
唐长孺也没留过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外语的胡适、陈寅恪、余英时,不仅没有因此
降低学术水平,在我看还是如虎添翼;钱穆、唐长孺没有花费那么多时间学习外语,也
没有那么高的外语水平,学问同样可以跃上顶峰。所以,出国、学外语(指达到可以留
学的水平),未必就是浪费时间(也未必“痛苦”);不出国、不学外语,也未必不能
创造一流。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论钱穆、唐长孺,还是胡适、陈寅恪、余英时,都不曾
花费大量时间去读自己并不“最想读的书”,写自己并不想写或不太想写的文章。
以上议论仅限于国学,汉钟离君说不同专业会有很大不同,我完全赞成。比如为研究社
会学、政治学而投奔韦伯(可惜他不在了)、亨廷顿,我以为就大有“必要”,更不用
说研究外国的活着或死去的语言文字比如梵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