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7日专电
(记者赵超)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近日发布《2009年上半年职场薪酬报告》。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毕业生起薪点有所下降。
报告显示,2009年不同城市的毕业生起薪点与2008年相比有所降低。其中,上海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691元,下降了9.73%;北京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655元,下降了7.56%;深圳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575元,下降了5.2%;广州的毕业生期望薪酬下滑5.2%,为2573元。报告同时显示,大连、天津等二线城市的毕业生起薪降幅低于一线城市。
这一报告显示,金融行业毕业生起薪点最高,为2417元,仍排名第一,但降幅最大,与上年相比下跌11.3%;高科技行业排名第二,为2375元,降幅为1.29%;房地产行业与制造业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
不同学历毕业生的起薪点相对于2008年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硕士毕业生起薪点为2741元,下滑了11.18%;本科毕业生起薪点为1825元,下滑了11.37%;大专毕业生起薪点为1375元,下滑了13.14%;博士毕业生起薪点的降幅较小,仅为1.89%。
相关新闻 博士生起薪首次跌破4000元 本科生跌破2000
本科生起薪再降至1825元,白领薪酬上海最高,广州排第四
另据羊城晚报报道,昨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薪酬数据研究中心最新出炉2009年薪酬调研年中总结。报告显示,上海白领薪酬全国最高,其次是北京、深圳,广州排第四。此外,在大学毕业生起薪点统计中,本科毕业生起薪点继续跌破2000元,为1825元;而博士生则首次跌破 4000元“关口”,为3953元。
不甚景气的外部环境对于今年刚刚毕业面临求职的学生们称得上是一场“寒冬”,不论学历高低、来自哪所城市、从事哪个行业“薪情”都无一幸免地受到波及。调查显示,博士毕业生起薪首次跌破4000元“关口”,从2008年的4029元跌至3953元;硕士生起薪为2741元,下滑了11.18%。同时,本科生起薪继续跌破2000元,为1825元,下滑了11.37%;大专毕业生起薪点为1375元,下滑了13.14%。金融行业毕业生起薪尽管降幅最大,与上年相比下跌11.3%,为2417元,但仍然成为所有行业之首。高科技行业排名第二,起薪2375元,最为抗跌;房地产行业起薪2241元,列第三。
上海毕业生起薪的平均值为2691元,同比下降了9.73%;北京毕业生起薪平均值2655元,同比下降了7.56%,深圳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2575元,下降了5.2%;广州的毕业生期望薪酬下滑5.2%,为2573元。
从不同企业性质来看,2009年毕业生起薪最高的仍是外商(欧美)独资企业,为3424元;合资(欧美)企业次之,为3139元。国有企业的毕业生薪酬为2192元,下滑幅度最小;独资(非欧美)企业的毕业生薪酬下滑幅度最大,达到了8.56%。
三大行业薪酬最抗跌
高科技行业高管
平均年薪78万
昨天,智联招聘发布2009年中薪酬调研报告显示,高科技、金融和房地产业成为职场薪酬最高的三大行业。调查结果显示,高科技行业内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员工年收入达到81086元,部门经理平均年薪251829元,而高管层的平均年薪达到782106元,为医药行业高层的2倍;金融业普通员工年薪为 69679元,高管层年薪为564294元。与2008年相比,城市白领薪酬上海的薪酬水平最高,北京和深圳的薪酬水平非常接近,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广州排名第四。
相关链接 北京毕业生平均起薪2655元 不同程度有所下降
北京晚报报道,金融危机上半年对毕业生薪酬的影响已见一般。虽然企业情况好转也带动人才市场回暖,但毕业生薪酬在不同程度有所下降。北京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655元,下降了7.56%。
2009年不同城市企业的毕业生起薪情况与2008年相比有所降低。据某招聘网站上半年薪酬报告显示,上海的毕业生起薪的平均值为2691元,下降了9.73%;北京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655元,下降了7.56%,深圳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575元,下降了5.2%;广州的毕业生起薪下滑5.2%,为2573元。大连、天津等二级城市的毕业生起薪降幅低于一级城市,平均下降幅度仅仅在100元之内。不同学历毕业生起薪情况相对于2008年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总体来说,学历越高起薪越抗跌。调查显示,今年硕士毕业生起薪点为2741元,下滑了11.18%;本科毕业生起薪点为1825元,下滑了11.37%;大专毕业生起薪点为1375元,下滑了13.14%;博士毕业生起薪点的变化较小,仅为1.89%。
相关新闻 教育部调查:75%大学毕业生有创业热情2%有行动
新华网报道,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委托进行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近日在沪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这是国内第一次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组织大规模研究。调查显示,虽然75%的高校毕业生渴望自主创业,但最终真正创业者仅占1.94%。学生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高校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产业界支持不足等因素,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当下瓶颈。
本次调查涉及24个省区市、117所高校、近1.6万名学生。
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创业项目中,社会服务业占34.63%,制造业占13.27%,金融、保险业12.94%。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即创业项目中拥有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创业者,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
在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中,22.98%“经营状况良好,健康发展”,31.39%“收支基本平衡,平稳经营”,24.92%的创业者考虑改变经营项目或歇业,20.71%已经停止经营。近半数创业者对其企业状况不满意。
受访学生中,65.88%支持在校期间参与创业;10.31%表示反对,认为浪费学习时间,得不偿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学生整体创业热情较高。不少大学生创业并非就业压力过大形势下的被迫选择,也不单为了“赚钱”。专家认为,政府和高校在创业导向、定位上需要更加明确:创业只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在鉴定会上,不少专家认为,培养创业意识,抓创业教育,已成高校教育的一大重点。调查显示,有两成学生认为自己学校没有创业教育或完全不了解自己情况;四成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很一般”;认为自己学校创业教育搞得好的仅占12.23%。
专家认为,今后高校在就业教育上应从以前集中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教育,转向更多关注创业教育。
调查显示,超过90%的政府部门表示“已经或正在制定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但与此同时,超过三成的高校学生认为,当地自主创业促进体系的运营管理机制上存在缺陷。
专家认为,除了高校创业教育应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强化实践和体验环节外,企业和社会也应更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改变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激情但缺乏创业经费和创业项目的状况,企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