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卫生部根据自己的标准认为"医改成功"
【这个标准就是:医改使医院发财了,而绝大多数医院都是以卫生部为主管部门的,等于是卫生部办的医院。这些医院发财,等于卫生部发财了。想到国家财政上对公立医院财政拨款的严重不足(这显然也是卫生部深感不满的),这个发财更显得是"难得",更是理直气壮。所以,当几乎全中国人都感到医改失败的时候,卫生部却认为医改是成功的,就是非常是合理的了。从经济上说,一个人只要能够发财就自认为是成功的,而不管他的发财是否会导致别人的亏损。】</P>
<P>卫生部否认医改不成功:卫生部凭什么"翻案"
自7月份"医疗改革不成功"的官方评价和公众评价汇流以来,几个月来全社会一直在反思中国医改的路应该怎么走,可卫生部近日突然冒出一句:我们从未表态说过改革不成功,我们也不同意改革不成功的说法--让公众瞠目结舌。 </P>
<P> 据10月27日《楚天都市报》报道,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是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作上述表示的。</P>
<P> 面对"改革不成功"的舆论反思,一直以为卫生部的沉默是在表达一种认同,没想到会来"闪电翻案"这一手:作为主管部门,我们卫生部没表态呢,怎么就定论了,定论无效--言下之意即,医疗改革的成败定论,要卫生部的点头才能通过,这显然是一种霸道的官僚逻辑;另一方面,搬出"党中央国务院",言下之意即:谁敢说医改不成功,就是跟"党中央国务院"过不去,这显然是一种狐假虎威的政治勒索,如此借势用心极其阴险。</P>
<P> 某一方面的改革成败与否,评价的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首先肯定是作为改革政策承受者和利益相关人的广大公众,然后是作为利益中立者的第三方权威机构。作为改革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卫生部肯定是无权评价的--又是规制者,又是执行者,又是评价者,这种评价哪会有什么公信力。</P>
<P> 作为政策的承受者,老百姓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在生活中直接感受着诸种医疗政策的影响,--这种直接感受是评价最有力的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最权威的官方研究部门,在公众与卫生部之间,应该算是公正的第三方,他们的调查报告是在充分调查基础上的客观分析,这方面,任何议论都不会比课题组报告有更充分的依据--当7月份这份报告出台后,立即引起公众强烈共鸣,这种共鸣,是第三方评价和公众评价的合流。</P>
<P> 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还有什么评价比这种第三方机构和民意的评价合流更有说服力吗?这种情况下卫生部闪电翻案,拒绝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价,拒绝直面民意,钻的是民权贫困的空子。</P>
<P> 在一个老百姓掌握着政治权利的社会中,老百姓的集体不满是能够转化为看得见的"政治结果"的,比如,集体认同第三方权威机构"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卫生部门投了不信任案。而公众的信任度常常是评价政府部门工作一个相当核心的指针--与"信任度过低"相连的,必然是相关官员的引咎道歉甚至辞职。</P>
<P> 而如今的现实是,老百姓手中掌握的权利很有限,对医疗改革的不满,只能停留在发几句牢骚的层面,不能拿卫生部门怎么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卫生部门敢于无视民怨,无视数据现实和直接现实,无视第三方评价,闪电翻案,令人无奈而愤怒。</P>
<P> 官方承认医疗改革不成功,历史前进了一小步,如今卫生部闪电翻案,历史又退后了一大步。(曹林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