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一年一度的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国与世界三大矿业集团展开了冗长痛苦的角力,双方的决策人员为此饱受了半年多的煎熬;争议的焦点一开始是:2009年中国进口品位63.5%的铁粉矿从2008年(FOB价—下同)87美元/吨的基础上下降33%、跌到58.1美元/吨,还是下降40%、 为52.1美元/吨?
关于2009年铁矿石定价谈判中的需方立场,中日韩三国本来有共同进退的君子协定,而日本新日铁与韩国浦项制铁在今年5月26日与28日先后宣布弃守防线,接受33%的降价,尔后,台湾的中国制铁等也随同跟进……,这样,坚持40%降价的中国钢协便成为孤军。
中国钢协的出发点是,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7亿吨,预计2009年将在7亿吨左右;2008年,中国全年铁矿石进口量达到4.4356亿吨,占三大矿业集团出口总量的50%左右。因此,中国钢协认为自己是三大矿业集团在全球的最大主顾,理应享受价格优惠。这是一个误判,因为这一判断明显不符合近年来能源及原材料普遍持续上涨的大趋势。中国的钢铁产量越高、原材料的缺口越大,进口优质铁矿石的心情就越迫切,则三大矿业集团就越发显得奇货可居。在这种态势下,中国在价格谈判中的地位就越是脆弱。这种被动地位由资源对产能的先发优势所决定,并不取决于弱势一方有没有“内鬼”、对方是不是“窃密”。
中国钢协浪费了太多时间。他们早该做的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举国优势,采用大手笔在上游产业建立基地,取得足够的相关权益,就象日本欧洲在巴西澳洲的矿山、美国欧洲在中东油田大规模投资参股那样,无论铁矿石、油价格攀升到什么高度,他们的价格权益都足以抵补,何须在谈判桌上对供货巨头的咄咄逼人负隅顽抗?在全球资源被不可再地生大量消耗、产能急剧膨胀的情况下,越是产能大户越要承担更多的原材料涨价压力。拿国内的情况来说,能想象耗能大户与小户居民享受同样的能源价格甚至比小户居民更有价格优惠?中国的资源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操作中国钢铁行业如此经济大盘,如果不具备这种大局观与深远的纵向思维、不能审时度势,是绝不可能走出被动状态的。无限的产能与有限的资源供应格局下,能源或原材料交易只能是卖方市场,而买方在价格谈判桌上无论怎样巧舌如簧只是雕虫小技,根本无法左右局势或大盘走向。
凭心而论,中国钢协并不是没有在上游产业打过主意。可他们所做的只是,让首钢独家孤军深入。只看到对方矿山矿质好、品位高、储量大、地表采掘、收购价格便宜,也不深入了解对方的国情民情就拍板成交、放马进军乌拉圭。过后不久,国内媒体便大肆渲染首钢如何拣得了一个大金娃娃。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乌拉圭工人阶级并不像中国工人阶级那么不觉悟、没地位、好摆布,人家的工会非政府御用工具而是“团结工会”。听说中国资方发了大财,便要求分享。于是,工会组织罢工、并布置武装纠察线挡差,同时开出足以让中国投资人破产的加薪条款。无奈之下,首钢只得卷铺盖走人,中国钢铁大规模进军国外上游产业的努力从此息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