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以后感觉这个公司真正能获得大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顶多是个励志故事吧。
1)那个一百多万枚硬币的兑换者,按全部都是面额最小的一美分计算,被收取文中所说9%手续费后至少也是九千多美元,怎么可能才八千?
2)各家银行都提供免费兑换,何须付费给这个公司?
3)如果是图超市出来随手换掉方便的话,超市找零的硬币才能有多少?
4)如果是长期在家里积攒下来的,那出来兑换就更多该是专门跑一趟了,也就没有必要非找这个机器,去趟银行免费兑换好了!
5)这个公司的运营成本小不了,那么多兑换机,购买、维护、定期收集重量高价值低的硬币、收集后大量的硬币整理并交付银行。。。
类似的分析还可以列出很多,所以事情绝不可能像励志故事那么容易。这不是武侠小说,灵光一现就发达了,哪儿都那么容易,这种读者文摘呀什么的励志方法,其实对现实中的人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鼓励平凡的老百姓异想天开,而不把真实的情况和前后背景讲清楚。
想到此,不得不随手搜一下真是情况了,花了大约一分钟,就发现真的没这么简单,比如:
http://ycwb.com.cn/gb/content/2005-10/31/content_1010047.htm
“这一计划是解决有1/4的人从来不动手里零钱的好办法。这些人之所以不用零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愿意付费
(人们仍然没有零钱换钞票的意识)
。。。
如今,美国人需要使用硬币的场合也越来越少,尤其是除现金找零外几乎没有任何其它用途的1美分硬币
(需要兑换的硬币没有多大来源)
。。。
2004年一年,该公司的兑换机就兑换了价值21亿美元的硬币
(手续费一年总共才收两亿,成本和操作的复杂性可是大大的高)
。。。
“硬币之星”的商业模式主要依靠兑换交易中直接收取的服务费。但对大多数顾客来说,8.9%的服务费太高了,尤其是一些银行、信用社能对顾客免费提供同样的服务。例如,一位名叫内瓦拉(Nevarre)的消费者就说:“我理解这家公司存在的市场需要,但我还是认为,花近10%的钱将一种形式的钱兑换为另一种形式的钱,并不值得。”
(看看市场消费者对这个公司的态度吧)
。。。
“硬币之星”的调查显示,有70%的美国家庭知道该公司提供的服务,但只有23%的家庭曾使用过这种服务,高额服务费是人们在兑换机前却步的一大阻力。为了克服消费者的“怕贵”心理,“硬币之星”决定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创造财源
(这么小规模、高成本、低收入、操作麻烦的公司,不得不想法设法维持生存和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