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县城度过本科生涯的年轻人,拿着文学学士的文凭,今年被上海某名校录取为会计硕士。
这个年轻人原来报考的是该校中文系文学理论的研究生,从他报考的专业也颇能看到他的价值取向,事实上他的确总是以采菊东篱下的姿态来对待人事的,本想追随前辈诸贤做个清贫的学人,乐得快意一世。他初试不错,成绩第三,复试也算挥洒自如,甚至很有点夸夸其谈,得意慢慢的神色,满以为功成不远,但风云欺客妄测。于是,一年两进该校复试,他自己觉得蛮可以载入春秋了。因为他又申请了会计硕士,这是专业学位,2009年新开辟的研究生领域(除去J.M.和MBA)。
今年的专业学位扩张,五万之众的专业硕士继续啃老是国家教育部门的权宜之策还是考量久矣的既定方针。若为后者,那么08年的华尔街是做了中国后本科教育的催生婆的,这样看来似乎金融危机也是存在受益者的。
众所周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有一定程度的美国化趋向,即使是贵族化的英国和律法化的德国亦难免于此。但中国的教育后之欧洲,怎能以道里计,不过这个年轻人春夏间的遭遇还是很能诠释中国教育美国化趋向的。
美国的法商教育大都安排在四年制本科之后,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本科学的是国际关系,在社区服务几年之后才进入的哈佛法学院。近年来在中国,本科法商专业的招生一年千里,几乎拥有中国最好的高中毕业生,但即使如此,过剩的表现却早已浮出商海,这些学生,尤其是法学院的毕业生,在中国法律人力资源稀缺的时代仍旧找不到工作,不可不说是一个不错的讽刺。如今有不少教育专家提出要向美帝学习,取消本科阶段的法商教育,这个思考也许是一条出路,但同样有异议者(参见贺卫方先生对法学教育的观点)。今年的专业学位扩张是新的一步,专业学位(e.p.: master of professional ),从字面上看又可解读为职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以职业发展为定位,更有针对性,所涉及者大都为目前市场上紧缺人才的职业区间。按理应更受市场欢迎,但就今年的招生来看,大学毕业生似乎不太买账,因为专业学位一般没有公费,而且市场前景难定,对此,他们觉得机会成本太大,故而放弃。上面提到的这个年轻人将会如何选择,应该如何选择?这恐怕是中国特色的又一个课题,就和任何进入中国的理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