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许多大学生都在为毕业后就业问题烦恼,这个烦恼不仅是毕业生和家长的,也是老师、学校、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毕业生就业难在中国这些年比较突出一些,这个难题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近来美国纽约一起“毕业生告母校”,突显了美国的毕业生就业难及相关争执。
纽约一位今年4月毕业的女大学生特瑞娜·汤普森(TrinaThompson),因三个月来没有找到工作,把母校门罗学院告上法庭,要求退赔学费。这一案件经《纽约时报》、BBC等媒体广为报道,已经成为焦点案件。
欧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长期的社会现实,凭良心说,本科生毕业三个月就想找到活儿干,不是不可能,但找不到是正常的。美国人喜欢诉讼,动辄公堂相见是其民族习性——至少我定居的加拿大,老百姓们是这样认为的。被告是一家学院而不是综合性大学,这种教育机构在美国教育体系中不可能显山露水的。
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本案却引起轰动,肯定是触发了美国社会现状某根敏感的神经。奥巴马上台后,处处继承克林顿的伟业,反布什父子的辉煌业绩,最近的医改直指美国人的具体利益,这时候美国搞出什么样花花事儿来都正常。但从美国女毕业生“就业难要告母校”这一标本思维中,还是能看到一些比较有启发意义的法律思考。
特瑞娜在诉讼中很有节制,并没有漫天要价,虽然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狮子大张口是常见的。她仅仅要返还7万美元学费。索要学费的理由也很值得同情:上学就是要学门技术找工作,学生没有收入只能贷款读书。现在工作没找到学生贷款要到期了,把学费要回来才能还债。
在这起诉讼中,双方并不争论“技能教育”是否实现,更不赋予教育以“传道授业解惑”之类的伟大使命。所以法庭不必纠缠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师资力量是否称职这样的专业类型问题。这也是原告的物实之处,如果非得争论自己在门罗学院被愚弄了,没有学到该学的东西,这辈子恐怕也找不到工作了,还要陷入与全体师生对立的地步。
特瑞娜诉讼的理由很简单:学校的广告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有良好的承诺,也答应辅导学生就业,但自己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这个“简单一击”,直奔被告要害。门罗学院如果要继续开门办学,就不能否认自己的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更不能否认自己为毕业生就业创立了完善的支撑体系。
于是门罗学院只有惟一的一招:反复宣称“校方一直在努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学院一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秀的职业培训,并且为学生的将来做长远打算。”
特瑞娜的官司无论输赢,已经全胜。赢了官司,她拿到七万美金。输了官司,只要她一天没有就业,就在打门罗学院一天的脸。而且她已经直接支援了门罗学院所有在校生,间接支援了美国所有在校生,那些收了学生学费的人,现在面临更大的压力。也许这是本案引起高度关注的主要原因。
同情分在本案中的运用,也值得关注。特瑞娜是单亲家庭,和母亲卡罗尔共住,卡罗尔只是一位代课老师,学生贷款就要到期,家里债务沉重,“我们将会无家可归。”
学校该怎么办?学费该怎么收?学生就业责任在谁?特瑞娜案件提出了很多问题。
李牧。本文发表于8月12日《上海商报》。发表时篇名《学校有责任保证毕业生找到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