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27页楼上朋友们的精彩回复,我很受启发,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把所有277楼的回复都看完,时间有限,很抱歉。
我并非从事经济学研究,也不是一个学者、专家,只是有差不多十年的医药行业的工作经验,就医疗体制改革也有些相对直接的感觉,看到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就想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诸位老师能给予指点。
中国的医疗体制,应该说集中在“求医看病”这一块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其弊端是很明显的,比如:看病贵、就医难等问题。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种体制问题,其实我倒是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利益分配的问题。作为专业人士的医生主导了整个利益链条,后面牵着众多医药厂商的代表,前头遏着病人的健康,作为中心,对医生主导利益分配的方式进行修改或者调整,我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窗口。
之前,从卫生部提出医疗体制改革失败之后,一系列的举措似乎对市场有一些震荡和促动,但效果很小,影响也不大。比如对“医生处方权”的管理以及配套的“医院畅销品种管制(即:某一药品连续三个月成为该院同类药品销售第一位,则该产品就要被医院强制出局)”,这一类手段其主旨似乎是冲着医药厂家去的,作为医生,你不让我开这个药,我可以开的药还有很多,所以我认为是中心错了。
其次,阳光招聘采购的本质是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是认为是价格虚高的问题。不过,生产企业对付这一类的方法有很多,换商标名再上市就可以轻松解决。
前言不搭后语的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医疗体制改革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那么简单,这是一场涉及到医院、医生、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等多方利益集团的多头博弈。不是一个体制问题就能概括的。
楼主所谓的“增加医生的工资和提高待遇”类似清康熙时代提出的“官员养廉银子”的主张。这是一个对医生道德问题的考验。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想贪污的,你给他多少钱都不够用,他还是要贪;不想贪污的,你就把钱放在他面前,他也无动于衷。当然了,任何手段和方式方法都是有利有弊的,政府自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的多种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楼主的“为医生加薪”如果推行起来,也是有一定效果的。
其实,我个人倒是相对倾向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类似这一类的主张。虽然,医疗卫生事业并非一个必须要市场化的行业,但目前存在的“权利寻租”(其实应该是“专业知识不对秤”)问题,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迫使公立医院向服务、向多附加值方向发展,追求长远利益和长久生存,也许是个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契机。
现在的问题,说白了很简单:病人信不过小医院或小诊所的看病水平,而这一方面更是公立医院所擅长和具备的,这是个品牌问题。大医院的看病水平,医生的业务水平要比小医院、小诊所的强大,所以病人就算是贵,也得去看,因为这毕竟关系着生命安全。医院在所谓的“医患关系”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只有这种角色改变了,那么过程中的一些利益分配问题才有可能改变。
归根究地,中国还是一个功利性太浓烈的国家,体制在利益的驱动下改变或失去作用,是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