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58 0
2009-08-25
唐福勇
            “度”是个有意思的东西。一旦超出人们的预期与想像,就是跨越了“度”的尺寸。
              今年以来,信贷投放一直处于“度”之外的境地。最近,有关信贷“度”的问题再次被人们不断谈起。
                上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刊登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尹中卿、委员吕薇的短文及专访,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了相关解释与建议,文章重点对信贷做了分析与建议。
             从“度”来看,今年新增信贷远远超出了历史最高水平,也大大超出了人们及政府先前的预期与计划。从央行的数据看,6月末,M2增长28.5%,上半年新增贷款7.37万亿元,这两项指标都远远超过年初向全国人大报告中提出的“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计划。
             仅仅半年时间,新增贷款就远超过原有计划,可谓大大超出了原有的“度”。但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人们对巨额的新增贷款有些后怕,担心出现信贷隐患;另一方面,人们又明白当前信贷投放要维持一定数量与规模。“度”在这时候就成了“难为”的定义。
              之所以发生对“度”的疑惑,是因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外部环境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内部环境则是中国经济一直在调结构的转型之中。既然是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自然是在应对难题时,许多方面的“度”就会被一再突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即使许多“度”一再被突破,但整体宏观政策并不改变,即使是对于当前“天量”信贷的出现,高层及货币政策当局也均未对信贷的总量进行明确的数量控制。但对于执行者来说,这个“度”的把握可以说是“难为”了。
               上周,股市大幅回落,也被市场理解为是信贷微调的结果。而针对不断增加的信贷总额的数字,诸如货币政策或信贷“绑架”了股市、楼市等说法此起彼伏。任何经济现象的发生都能与信贷联系在一起,似乎信贷已经左右了所有经济发展。
            正如《中国人大》杂志文章——警惕“天量”信贷隐患中所分析的,总体来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22次全体会议上,让委员们感到忧虑的是“天量”信贷资金的三个问题:一方面是在关注巨额信贷资金是否进入了实体经济,是否能对“保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贷款的高增长是否会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从更深层次角度考虑,在目前外需持续萎缩、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国内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问题日趋明显,单靠信贷推动投资,进而拉动经济的模式是否能长期持续下去。
              从委员们忧虑的第一个问题来看,信贷的投放对“保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上半年7.1%的GDP增长中,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可以说,在前期较短的这段时间里,没有投资就难以看到增长。这一点,委员会有充分的认识,所以才建议下半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对于委员们的第二个忧虑,“天量”信贷的放出,长期而言肯定会给银行带来一些隐性风险,尤其是信贷结构与质量方面带来的风险,但目前中国这种“天量”信贷投放是以保持经济适当增长为前提的,因此,并不像美国次贷危机中因巨大的杠杆放大效应而产生不可收拾的风险。
              对于第三个忧虑而言,结构性调整从数年前就一直在实施之中,而且中国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过去单靠投资、出口拉动的格局。但这个格局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能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推进。当前,因为外需的持续萎缩,使得在投资方面需要更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造就了“天量”信贷的出现,但这种模式肯定不是长期的。随着外需的回暖与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显现,投资的拉动作用必将恢复常态。
       总体来看,“度”的把握向来是个微妙的东西。在一定时期内,很难说这个“度”是把握好了还是过了。从当前人们在“天量”信贷出现后对“度”的建议看,未尝不是一件未雨绸缪的好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