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41 0
2009-08-27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分析师的最新研究表明,上半年可能有1.2万亿元的中长期信贷资金未进入固定投资领域,而是进入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二级市场等。这其中不包括短期信贷和票据融资可能入市的数字。中财大教授郭田勇认为,不宜过度打压房价或者限制信贷规模,而应提高信贷“瞄准率”


  中行金融市场总部分析师石磊8月26日对《财经》记者表示,他个人的一项研究发现,从新增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资金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比值估算,上半年可能有1.2万亿元的中长期贷款没有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可能涌向了资本市场。石磊认为,信贷猛增是2009年上半年国内资产价格及企业初级商品价格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万亿元相当于沪深两市2009年6月月度成交量的26%,2009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成交总额的76%,而这尚不包括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资金进入资产市场的情况。”石磊称。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与中长期贷款的比例,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1.3至1.7范围内波动,但在2009年上半年,这一指标下降至0.9至0.7的水平,较历史正常占比下降了近40%。石磊说,这相当于1.2万亿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没有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事实上,无论是决策层,还是监管机构,都一直在呼吁并试图督促信贷投放进入实体经济。银监会也出台多项政策,希望阻断信贷资金和资本市场的联系,以防范风险,支持经济增长。但此前资本市场的复苏和回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轮经济刺激政策下的流动性助推。也正因为如此,资本市场才对下半年信贷投放是否会出现紧缩迹象格外敏感。在央行实施技术性调控,以及部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表示将对总量进行调控后,股市风云突变、多次暴跌,部分机构“铁了心出货”。
  上半年中国银行业7.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令资本市场得以高歌猛进。信贷资金入市几乎已经是市场的共识,但究竟有多大规模的资金入市,则没有人说得清。此前,多位银行家都承认,由于企业和银行都有对未来重新实施规模调控的心理预期,所以不少企业都选择将项目所需资金一步到位,承担一点资金成本,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断粮”风险。而这些拿在企业手中,暂时没有投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部分转化成了银行存款,部分则在寻求更高收益的运用途径。

中财大教授郭田勇认为,不宜过度打压房价或者限制信贷规模,而应提高信贷“瞄准率”



  “由于中长期贷款资金利率较高,所以这部分资金趴在银行账面上吃存款利息的可能不大。”石磊表示,这些资金必然会追逐更高的回报。
  石磊此番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讨论的角度。石磊强调,这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他同时表示,通过追踪信贷资金流向的方法,无法甄别资金流入资产市场的真正规模。
  石磊举例说,当一个企业家拥有运营资本1亿元的企业,其可以通过银行短期信贷将企业运营资本置换为现金,企业家再将这1亿元现金配置在预期收益率最高的资产上。在这一资产购买过程中,还可以向银行借贷加大杠杆,如果购买大宗工业初级产品,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杠杆可以达到10倍,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方式杠杆可以达到5倍,股票质押融资的杠杆也可以达到2倍左右。在所有银行信贷资金都没有违规使用的前提下,1亿元的正常短期信贷可以创造资产和大宗商品市场2亿至10亿元的需求。
  石磊介绍称,美联储从创立之初到1929年大萧条前期,一直致力于鼓励信贷进入实体经济,并试图抑制资金进入投机市场,甚至强迫金融机构对这两种目的的信贷使用不同的贷款利率,但最终由于无法分辨信贷资金去向而停止了这一政策。
  “表面上正常使用,没有流入资产市场的信贷资金有可能成倍地助长了资产市场的需求。”石磊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