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三大标准是商业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然而就雷池乡三村的调研结果看,三村都以棉花、油菜和水稻为主要农作物,雷池村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相对来说其他两村只能算是小农模式,为什么其他两村相对的产业效应不太明显呢?为什么农民有相当高的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意愿却对此的积极性又不是很高呢?我们做了如下分析:
农产品产业化的需要与农村组织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对农民从事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积极性的影响。
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形式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而在雷池乡当地各农户的粮棉油等产品基本上卖给当地的私营扎花厂、榨油厂等收购点。从而实际上市场被这些私营商垄断,实际的增收效益农民很少。而处于县城的工业园区的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其远景规划的规模阶段还有8-10年。至于当地对农民的技术培养还未起步,基本上是农民自身经验的积累。而这就反映了:
(1)当地农民的发展视野仅局限于农产品产业链的初端。
当然,农村本来就是为城市的加工业提供原材料的,但在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自身还没有意识到国家政策的调整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机遇。他们对于政策的关心仅仅停留在国家补贴的范围及标准上,而后就是埋头种地,只顾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出,但对其用途、市场等未作深层考虑。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每个村民都成为生意经,但农民发展视野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且相当严重,这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
(2) 当地农村组织的不成熟及相关沟通问题。
高级经济师石小敏认为搞好新农村建设应着力解决六个要素的改革,包括三个利益要素和三个组织要素。其中三个组织要素分别为乡村自治、农民协会和农民创办的合作金融机构。这里我们主要就前两点作些许分析:
在雷池村饶家墩社区调研时我们走访了该村村委会,雷池村是全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就我们总结雷池村的发展离不开村委会即村民自治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和开放务实的精神。他们首先在村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制定了雷池村十年发展规
划,明确了雷池村优质棉种植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的发展方向。这两个方向完全是根据雷池村情的客观实际而来的:其一,雷池村土地面积较广,人均耕地较多,水利设施完善。其总土地面积1112.60公顷,其中耕地占608.57公顷,人均约2亩。且其水利设施已全部实现水泥化,加上其土壤、气候等条件,其优质棉产地非常实际。其二,雷池村离县城近,而望江县作为2007年安徽经济增长的十强县有多项基础设施和企业上马,其劳务需求可想而知。另外,他们的领导班子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尝试着实行部分土地集中制:村集体从每个村民组反包15亩地作为集体资产对社会公开发包,这样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使那些有能力的人能够不受土地规模的限制致富,而且还能给以后的农村土地制度以示范作用。所以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村民自治组织的正确指导和有力支持。但这仅仅是雷池一村,该乡其他村的村民自治也在逐步的成熟和完善之中,但由于还在成熟阶段不可避免的还有些许不足:
① 村级发展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规划。
② 村级干部和村民的沟通渠道不畅。这并不是说村干和村民没有沟通或不愿沟通,而是村干和农民关注的领域不一样。
③ 村级集体经济过于落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法带动当地经济的深层次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农产品产业化的落后造成了农民获得的农产品附加值很少或者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落后也使得由村带动产业化的发展相当困难,而农民自己促进产业化又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因而农村产业化的落后也限制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4.其他方面
(1)农民群体的小农意识与农民积极性的关系问题
小农意识是农民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小富即安、缺乏自率、宗派亲族”等特点。这种意识不能把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去进行评说,因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中国农民当时生活所必须的一种社会意识。它在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经济有着其自己的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社会意识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并且直接影响着农民从事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①小农意识使农民陷入“温饱陷阱”,这也就是那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在雷池乡除了那些因子女教育或疾病而暂时有外债的农户以外,大部分农户的经济状况都是温饱有足,且能节余下几千到一万元。所以尽管农民很苦很累、产品因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而价格很低,但农民对于生活还是基本满意的。这是因为:其一,农产品的季节性和农民的自由性相适应。在雷池乡,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农民基本上是夏秋忙、冬春闲,这给予了农民很大的自由度。所以不是农民懒,而是农民这个职业其工作的季节性决定的。他们没有较为远大的目标,所以在解决温饱问题有所节余之后也就不再有所追求,只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陷入一种温饱陷阱。
②小农意识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组织工作的挑战。小农意识是凝聚力弱的显著标志。农村工作许多方面都要集体配合,比如水利设施的兴修等等。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对于集体组织工作有抵触情绪。
(2)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缺乏对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及挽留的长效机制
农村人才的流失现象之严重都有所知晓,但关键问题是农村为什么就留不住人才,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为什么就不愿再回到农村?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农村缺乏让走出去的人才施展抱负的空间。
具体的说就是农村的硬性环境和软环境达不到人才发展的需要。硬性环境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收入状况等。软环境主要包括农民的生产意识、双方心理预期的差距等等。可以说凡是想回到农村的人才都是本着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良好愿望出发的。但有两点:其一,在后面笔者会讲到农民自身意识中的矛盾问题,即农民希望改变现状却又不想改变现状的矛盾心理。这一问题将在后面进行探讨。这里所要说的是正是由于农民的这一心理使得他们对于各种改革、各种新政策、新措施的实施持观望态度,他们只会在该项政策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且验证风险确实很小时才敢放心。其二,人才进行投入的投入和产出比及获利周期的问题。前面我们讲过,进行常规的农业投入其风险低、收益低,并且于改变农村落后的实际并无太大帮助,而要想做对农村有一定改变的投资,必然会与高投资率高风险率和不确定的回报率相联系。
其二:理论应用于实践有一过渡期。
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践有一定的适应期,而这个适应期不仅考验着技术的应用性能,也考验着人才的意志力和农民的耐性。
其三:农村没有一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意识。
在调研过程中有农民这样描述他们这一代农民对国家的贡献,说他们这一代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最大。因为1),在改革开放以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市把农村资源调配支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当时实际上是让农业给全国的发展做后勤保障;2),当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时候,刚好碰上教育体制改革,各层次的教育机构开始大规模收费。也就是说他们这代农民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利益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大业保驾护航。这必然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不能让他们的下一代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要跳出农村。因而也就很少有农民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接受关于农业方面的教育。另外,农村的基层组织也长期忽略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问题,没有形成一个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