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合理的经济体制,要从宏观上做文章,这个“宏观”,包括产业与管理。管理分为共性与个性。共性管理体现为货币形式的管理,它包括七种形式:利率管理、存款管理、信贷管理、税收管理、货币升贬值管理、工资水平管理、价格管理。个性管理包括集中指导下的各领域的货币管理、各层次的自主管理、垂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就宏观而言,产业就是指比重,它表现为:以货币为形式的比例上,项目的整体安排比重上,技术的侧重攻关上,各行政层次的经济比重上,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上,对外贸易的比重上,各行政层次和个体对产业的选择权上。
 就宏观管理而言,年利率2%是最合理的,货币升值年率为0.14—0.17%。银行整体上要实行业务和政策上的垂直管理,行政上应分为五级管理的方法:中央、省、市、县、乡。 信贷政策的总原则是:本着为本层次企业服务的宗旨进行流通;在满足自身的情况下,分清贫富、风险和经济政策走向,对下级进行信贷服务;在确保信誉的前提下,对外实行信贷。这里再介绍存款管理的两点新招。没有证明身份的证件和照片,不允许存款。照片应保存到存款单上;对存款总额超过十万元以上的,由市级银行备案;对各层次各区域的个体、集体存款(帐面资金)总额,实行由下而上的全国一盘棋的网络通报制度,一月一次;个人的出境现金(钞票)不得超过15万元。再提供一些数据给经济学家。当生活水平提高到最高水平时,各经济领域占整个经济分比例应该为:
 生产经济占40—42%
 文化产业经济占44-48%
 流通产业与服务行业经济占16%
 其中对外贸易占13%
 中央经济占全民经济8.5%
 之所以超过总额,是因为发展所致,也存在交叉所致。
 就现阶段来说,各经济领域占整个经济分比例应该为:
 生产经济占52%
 文化产业经济占44-48%
 流通产业与服务行业经济占7.4%
 其中对外贸易占15%
 中央经济占全民经济11%
 从管理和投入而言,目前应该为:
 中央税收收入应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1%(最终缩小到8.5%)
 科技投入应占中央财政的15%
 全民教育投入占0.3—0.4%
 高等教育投入占7.3%
 军事投入(除科研)占1.7%,军队总数为240万左右
 社会秩序(执法、监察、公安、思想工作)投入占14%
 基础设施(含文化设施)占4.7—4.9%
 年库存总额应占消费总额的4.3%
 一个国家的经济从形式上应分为不同层次的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含个体联营经济)。个体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就目前情况分析,个体经济要占60%较恰当。这个数字应逐步缩小,最终可缩小到占国民经济的14%。
 一个国家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得控制下一级行政区域(含民众)的总收入,防止过度膨胀,他们只能占中央经济的7.1—8%,若超过此数,就得压缩行政区划,将部分市区从原有的管辖范围中剥离,归属其它行政区域。文化行业还存在极大的改革空间,这里仅仅谈谈图书企业的改革问题。图书可分为七大行业:行政图书行业、经济图书行业、法律图书行业、生活与保健图书行业、大众教育图书行业和少儿图书行业。每一个图书行业可分为四个企业,即书籍音像企业、杂志企业、报刊企业、网络企业。图书企业主要以省为主体,采取中央、省、市和其它私营老板合股经营的方式,以强化竞争。不属于企业性质的,又另当别论。加大对私有高科技企业注入中央集体资本的力度,技术略次的私营企业,注入省级集体资本,合股经营。对在国内开办的外资企业,应采取中央、省、市集体资本注入形式,合股经营,由中央首选,其次省选,再其次市选。这些中外合资企业原则上应该以自身为主体,而不能以外企为主,喧宾夺主。
 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后,关键是要解决不受国外银行的操纵问题。解决的方式最核心的一点是:凡是中国的企业(和所在企业的个人余额)得将资本归属国内的各级银行(含联营银行)管理,否则,将企业强行收入到各级集体企业。至于各级集体企业,自不待言,肯定得归属本国各级银行管理。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理论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实这其中包括了被动的调控和主动的计划。如何调控?当不适合这一比例时,就得在未来的计划中进行信贷控制,用税收调节、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资源开发的紧收或放宽等手段予以调整。这就是被动调节。主动计划中,如对待外资企业的计划问题,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确立问题,各行政层次各自的开支和投入问题,这些都要有计划性。
 我们平时说,微观决定宏观,与被动调节是密切相连的。市场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宏观管理指标的变化,即先有市场(经济总产值),后有宏观的经济指数,再根据客观的指数进行共性比值计划。产业的变化,也会带来企业的机构(部门设置)的变化,这也是被动调整的反映。
  以上数据是运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心道交感”理论计算出来的。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属于辨证法研究内容,道的认识依赖于人的心理,心与道是相结合的,心能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道与心的区别在于,它们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也是被动于主动的关系。这种心,不是人类的主观意志,它纯粹是以对立规律为基础的认识理论。 
  
 要形成以上的合理结构,事实上几乎不可能。关键是世界经济环境影响下的主观认识问题,包括专业层和领导层,他们不可能一下转过脑筋,也许永远不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17:04: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