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否认有很多好的教授,有人格、有理想、有学问、有涵养,但当“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首度出炉的时候,人们的目光却盯在那些教授富豪的钱袋上。可是谁曾想到,这一富豪榜的发布却成了那些考研究生者的报考指南。在我看来,这不是考生们简单的学术追星,而是学术功利化背景下的一次精神幻灭。
美国政治哲学家克瑞曾严厉指出困扰美国大学的四大重病,其中之一便是“知识上的无序”。他说,在美国流行的自助式的学制课程,严重导致了“以职业为中心的专业化计划“的盛行。教授和大学生都在不约而同地使用同样一种换算方式:这些知识能让我挣到多少钱?如果能挣到一分钱的知识,便用一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讲授或学习。我不知道克瑞可否考察过当代中国的大学,如果他能够到我们中国的大学走上一圈,我敢断言,他一定为他的发现而大声惊呼:环球同此凉热,原来中国的大学也正患着同样的病症!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功利化蜕变!在人才激烈竞争和高校持续扩招的时代背景下,比之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现在的大学似乎更专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上,就业形势开始成为唯一的风向标,随行就市成为各大学共同的办学原则;比之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学历、职称及发表论文、承担课题的数量要更加重要的多。而在学术第一、形象第一的办学理念下,学术殿堂里的那些教授们也纷纷解下单纯而高贵的学术外衣,变得无比现实和功利。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和待遇,他们开始为论文而学术、为课题而学术、为金钱和利益而学术。能跑穴的都跑穴了,能兼职的都兼职了,不能跑穴、兼职的也在为跑穴和兼职的路上。象易中天、于丹这些更聪明一点的,还学会了与传媒联姻,使学术向大众化、娱乐化靠拢。更有甚者,有人为了达到个人的功利目的,还干起了剽窃、偷盗他人学术成果学术的无耻勾当。
学校功利了,老师也功利了,学生想不功利都不行。于是,热门专业挤破门,冷门专业可罗雀;于是,好端端的专业知识不学,考证拿本之风却在大学里长盛不衰;于是,研究生考试中有人把“教授富豪榜”作为了选择导师的指南。
美国加州大学校长阿特金森说,大学应当扮演这样一种角色,即“人格的塑造者、价值的批评者、文化的守卫者”。可是当学术无可奈何地脱离了生命意义的求证,而沦落为一种为稻粮谋的“科学化”的职业时,我们的大学又如何能够承担这种人格塑造、价值批评和文化守卫的重任?也许只有在付出了牺牲几代人素质的代价之后,我们才会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原来,功利与媚俗是埋葬大学精神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