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之:《从优秀到卓越》(书摘) 作者:田成杰
《从优秀到卓越》,吉姆·柯林斯/著,俞利军/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有魄力可以是一种财富,也可以是一种累赘。过于强硬的领导个性,会阻碍一个人直面残酷的现实。
创造一个让事实说话的大气候,有4个基本注意点:(1)多提出些问题,少要求些答案。(2)要对话、要争执,但不要强制。(3)作彻底的事后分析,不要相互指责。(4)建立“红旗”机制,把信息转化成无法忽视的信息。
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心理秘诀是斯托克代尔悖论: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不论有多大困难。同时,要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无论它们是什么。
领导不是始于远见卓识,而是始于让人面对残酷的现实,并积极地采取行动。
花时间与精力来“激励”人是巨大的浪费。真正的问题不是“如何激励员工”。如果你有合适的人,他们就会自我激励。关键是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最令人泄气的事情,莫过于忽视残酷的现实。
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者首先是设法得到合适的人才(不合适的下车),然后才决定将汽车开向何方。
对照公司通常采用“1个天才与1000个助手”的模式——天才领导者作出规划,然后雇用一批能力很强的助手帮助实施。这种模式往往会因为天才的离开而导致失败。
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者,在人员决定上严厉但不冷酷无情。他们不会把失业和重组作为鞭策雇员好好工作的首要策略,但对照公司却滥用失业。
将杰出人才用于抓住天赐良机,以图发展而不是解决你的“最大难题”(推论:如果你要解决问题,千万不可把你的优秀人才也解决掉了)。
实现跨越公司的管理队伍是由这样的人员组成的:他们在寻找最佳方案上,会争吵不休,但一旦作出决定,就会执行无误,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实现公司转变中,人力不是最重要的财富,合适的雇员才是。
衡量某人是否“合适人选”,主要看内在性格特征和天赋能力,而不是专门知识、背景或实际技能。
我们尚未发现公司的报酬与公司的发展存在着什么系统的联系。
第5级经理人体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混合体:谦逊的个性和坚定的意志。他们个个都有雄心壮志,但他们把公司的,而非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5级经理人表现出一种令人折服的谦虚。他们都不爱抛头露面,保持低调。相反,2/3对照公司的领导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导致了公司的毁灭或持续平庸。
第5级经理人的领导并不等同于“公仆式的领导”。他们都被创造可持续业绩的内在需要所驱动和感染。为了使公司走向卓越,他们有决心做任何事,不管这些决定有多么重大,多么困难。
第5级经理人表现出一种工人式的勤劳——比起表演的马,他们更像拉犁的马。
第5级经理人朝窗外看,把成功归于别的因素,而非他们自己。当业绩不佳时,他们看着镜子里,责备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而对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则相反——成功时他们看着镜子里居功自傲,业绩不佳时则向窗外看,埋怨别人。
在近代史上最具破坏性的一种潮流就是选择令人目眩神迷的名人做首席执行官,而不选择第5级经理人(这在董事会中尤为常见)。
从公司外请进来的被奉若神明的名人领导与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呈负相关。11家实现跨越的公司中,有10家的首席执行官是从公司内部提拔的。对照公司向外部求援的次数,是实现跨越的公司的6倍还要多
我相信具有潜力的第5级经理人就在我们周围,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寻找,很多人都具有成为第5级经理人的潜力。
第5级经理人将他们的成功大部分归结为运气,而不是个人的卓越能力。
实现跨越的公司更像刺猬——简单而不引人注目的动物,只知道“一件大事”,并且坚持不懈。对照公司更像狐狸——狡猾而诡诈的动物,知道很多事情,但是缺乏一致性。
实现跨越的公司一般需要4年时间获得刺猬理念。
战略本身没有把实现跨越的公司和对照公司区别开来。两者都制定战略,也没有迹象表明实现跨越的公司比对照公司在战略计划上多花时间。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基于理解确立目标并制定战略,而对照公司基于虚张声势确立目标,制定战略。
对“世界上最好的”的感悟,是比核心能力更为严格的一个标准。你可能有竞争力,但是不一定有能力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相反,在某些方面你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但是在现阶段你在这方面没有竞争力。
如果你不能在你的核心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它就不能构成你的刺猬理念的基础。
关键是要明白你的组织能够在哪方面做得全世界最出色,而且同样重要的是了解不能做得最出色的是什么——不是“希望”在什么方面做得最出色。刺猬理念不是一个目标、策略或意图,它是一种感悟。
如果能将训练有素的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公司就获得了成功的法宝。
合并和收购在推动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中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两个平庸的公司,即使规模都很大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卓越的公司。
实现跨越的公司不仅仅关注做哪些事才能成为卓越公司;它们同样也关注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应该停止做。
实现跨越的公司在发生质变时,没有任何名称、标志、事件或计划以表明其变化。实际上,一些公司甚至表示,在当时并未意识到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只是事后反思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转变。它们的确实现了革命性的跨越,但并非通过革命性的过程才取得这样的结果。
实现跨越的公司从事的并非是景气行业,有些甚至是处境很糟的行业。在这些卓越的公司中,我们还没遇到一个公司因为碰巧在火箭发射时坐在火箭的头部而取得成功的。卓越并非环境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慎重决策的结果。
与一些个性十足、惹人注目、上头条、做名流的公司领导人相比,实现跨越的公司领导人似乎是从火星上来的。不爱抛头露面、沉默寡言、内向甚至害羞——这些领导人都是矛盾的混合体:个性谦逊,但又表现专业。与其说他们像巴顿和恺撒,不如说他们更像林肯和苏格拉底。
所有的公司都有一种文化,有些公司训练有素,但是有着训练有素的文化的公司却很少见。拥有训练有素的员工时,你不必在公司设置等级制度。拥有训练有素的思想时,你不需要在公司设置层层科室。拥有训练有素的行为时,你不需要过多的控制。
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第5级经理人向窗外看,把功劳归于自身以外的因素(如果找不到特定的人或事件,他们就把功劳归于运气)。同时,如果事情进行得不顺利,他们会朝镜子里看,承担责任,而不是埋怨运气不好。
实现跨越的公司组建强大管理者队伍。相形之下,我们吃惊地发现那么多的对照公司遵循的是“1个天才与1000个助手”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公司只不过是某个奇才个人的舞台。
一旦天才离开了,剩下的人就会如无头苍蝇般茫然不知所措。抑或更糟,他们尽力想要模仿前任,做出些看似勇敢又有远见卓识的举措(其实是无异于打肿脸充胖子),往往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挑选合适人才上,实现跨越的公司看重的是品质好坏,而不是高学历背景、实际技能的掌握、特殊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不是说知识与技能不重要,而是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教会的,而像诸如性格、职业道德、基本智商、完成任务的决心以及其他的价值观,却或多或少是天生的。
实现跨越的公司有着这样的习惯,把人才用于有最佳发展机会的事业上,而不是用于解决各种麻烦。而对照公司的行事风格恰恰相反,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解决现成的问题,只会使公司变好,而只有抓住机遇图发展,才能使公司卓越。
“让你说才说”和“主动听取你的意见”是有很大区别的。实现跨越的公司的领导者了解这个区别,在他们的公司里,就是要让职工有机会说,说真话,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但大多数组织缺乏纪律,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凭借什么把潜力变成现实。他们缺乏严格的训练有素的文化规范自己。
不要将训练有素的文化和暴虐的纪律维护人混为一谈。
实现跨越的公司有第5级领导人建立的持久的训练有素的文化,但间接对照公司里的第4级领导人,是单纯通过个人的权威来规范组织。
训练有素的文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需要人们遵守一贯制度,但另一方面,它给人们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
从优秀到卓越转变看上去单调呆板,但深入考察后,发现公司员工都非常勤奋地工作,有执著的进取精神。
不要混淆训练有素的文化与暴虐的训练有素的维护者这两个概念。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功能性的,一个是非功能性的。救世主式的首席执行官单纯通过个人权威进行训练有素的文化规范,使公司无法长期维持下去。
要取得持续效果,最重要的训练有素的形式是坚持刺猬理念,愿意放弃一切违反三环理论的机会。
哪怕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要放弃,除非它符合三环理论。一个卓越的公司会有很多千载难逢的机会。
实现跨越的公司做预算的目的,不是决定每个项目投资多少,而是作为一种机制决定哪些领域最符合刺猬理念,应该集中投资,哪些领域根本不要投资。
列出不能做的事项比列出打算做的事项更重要。
在每一个卓越公司诞生的过程中,我们都看到了技术的因素。然而,技术本身并不是公司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选择地尝试使用技术才是发展的动因。
合理地使用技术,技术就会成为动力的加速器而非创造者。实现跨越的公司从来不在转变初期开拓新技术,原因很简单——只有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时,你才能更好地应用技术。
实际上,轻率地依赖技术是一种债务,而不是资产。
是的,只有合理地使用技术,让这种技术服务于一个简单、清晰、连贯并且已经被深刻理解的概念时,技术才会成为加速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相反,当技术没有被合理使用,只是被当做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也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它是如何与一个清晰连贯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技术就是你加速灭亡的工具。
由优秀公司转变而来的卓越公司是受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追求卓越的内在强制冲动激励的。相反,那些平庸公司是因为担心落后而鞭策自己前进的。
对于任何技术,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技术是否直接服务于你的刺猬理念。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需要率先使用这种技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可以把相似的技术加以比较或者干脆忽略它。
实现跨越的组织避免对技术的盲目狂热和追赶潮流的做法,但它们精心挑选技术,成为应用这些技术的先驱。
实现跨越的公司把技术当做是发展势头的推动力,而非创造者。没有哪一个卓越的公司在转变初期就率先使用技术,然而一旦它们领悟到技术如何服务于公司三环理论思想,并且在公司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它们就成为技术应用的先驱者了。
一个公司如何对待技术变革,是衡量它是否具有成为卓越公司内在驱动力的一个很合适的指标。卓越公司的驱动力来自一种将未实现的潜力转变成实际结果的强制性冲动,它们所采取的行动通常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且富有创造力。然而平庸公司的激励则来自于对落后的恐惧感,因而它们变得被动,徘徊不前。
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对于那些局外人来说,既像是戏剧性的又像是革命性的事件,但是对于那些执行者来说感觉像是一个有机的累积过程。很长时间以来,把最终结果(戏剧化的结果)同过程(有机的累积过程)混淆在一起的做法,一直影响我们洞察真正起作用的力量。
无论最终的结果多么富有戏剧性,从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的转变从来不会突然降临。这里没有决定性的行为,没有雄伟的规划,没有一了百了的创新,没有一个幸运的突变,更没有奇迹的瞬间。
可坚持到底的转变总是遵循一个能够预测的模式——从积累到突破。要想推动一个庞大而又沉重的飞轮旋转终归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做到,但是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坚持不懈地推动飞轮朝同一个方向旋转,飞轮就会积累起动量,最终实现突破。
对照公司遵循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模式,即“厄运之轮”。他们不仅不通过飞轮逐圈旋转来积累动量,反而设法略过积累阶段直接跳跃到突破阶段。然后当他们面对令人失望的结果时,他们又摇摆不定翻来覆去地改变飞轮转动的方向。
对照公司,常常通过大量误入歧途的收购行为来设法创造突破。与此相反,那些卓越公司基本上只有在突破实现以后才开始大量收购,为原本已经旋转得很快的飞轮加速积累动量。
实现跨越的公司的决策者们通常在转变过程之中并不能意识到转变的伟大意义;只有事后回顾时,转变的伟大之处才变得明显起来。人们没有赋予转变任何名称,没有标签,没有剪彩活动,也没有方案去表明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实现跨越的公司的领导者从不花费精力设法“结盟”、“提高士气”或是“应付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有关承诺、结盟、激励和变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行解决。结盟主要是建立在结果和动量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反。
应付华尔街的短期压力与遵循飞轮模式的做法是一致的。飞轮效应与短期压力的克服并不矛盾。实际上,它是应付压力的关键所在。
持久卓越的公司并不只是为股东谋利益而存在。事实上,一家真正卓越的公司,利润和流动现金仿佛就像一个健康机体中的血和水:它们对生命至关重要,但决不是人生的目标所在。
持久卓越的公司在恪守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的同时,不断转换商业策略和运营方式以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这就是发扬核心和促进发展的奇妙结合。
切记:成为卓越远比维持卓越容易得多。
实现跨越的公司建立了一贯制度,但他们也给予员工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他们聘用严于自律无需管理的人,公司只需管理系统,而不需管理这些人。
(www.earm.cn田成杰2017-3-4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