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必须自担风险 英国《金融时报》社评 2009-09-02
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是现代历史上最成功的金融中心,其作为首屈一指的银行业中心的历史已远不止200年。2007年,距离拿破仑战争胜利——英国得以击败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伦敦金融城的元老们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近200年,金融城贡献了英国逾四分之一的公司所得税。
因自己鲜有问鼎世界的成就而心存芥蒂的英国,一直对紧邻泰晤士河的这片气势不凡的中枢地带引以自豪。危机爆发前的一些年里,英国政客们在强大的金融业面前顶礼膜拜,谦卑地承诺将不会妨碍其发展。
正因如此,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主席特纳勋爵(Lord Turner)的观点才令人感到不安。在上周发表的一篇采访中,特纳勋爵表示,英国金融业可能超出了“社会最优”的规模。但他说的是对的,他的这种干预标志着,自他接掌FSA以来,该机构的态度将发生可喜的变化。
危机爆发前,人们普遍认为:所有创新都是有益的,金融活动本身是一件好事,市场能够自我修复。因此,FSA对银行未加干涉,以期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鼓励企业“轻触”伦敦。该机构奉行的是一种刻意宽容的政策。
其结果是,英国各家银行得以在繁荣时期不断膨胀。2002至2007年间,各银行通过杠杆作用提高了利润率:英国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提高了42%,将股本回报率推高了三分之一。
银行业的高速增长并未改善金融中介的质量。情况恰恰相反。风险被系统性地低估;为了满足银行对新证券产品的渴求,放贷标准也有所下降。
这些错误最终拖累了整个行业,令许多银行深陷困境。但对于更广泛的经济而言,这些不计后果的银行过于重要,以至于政府无法坐视其倒闭。为了让它们维持运营,英国政府总共注资400亿英镑。
而今,随着各家银行恢复盈利状态,不少金融城人士都希望能回归原状。我们必须说清楚:这是无法接受的。银行业必须认识到——正如特纳勋爵已经认识到的那样——必须进行真正的改革。
首先,以前承担新增风险的成本太低。资本充足率应该高很多。银行应该有足够充足的资本金作为缓冲,确保自己能够安然度过任何程度的经济低迷。引进这一关键的变革,将使银行变得更为强健——但一个副作用是,银行的规模将缩小、利润水平将下降。
其次,必须让银行可以安全地倒闭。应建立值得信赖的破产机制,促使债权人自动将其债权转换为股权。应拟定“生前遗嘱”,事先安排好在银行资不抵债情况下的安全分拆计划。
上述举措不应以限制业务、控制公司规模、或存心降低利润率为目标,而是应该着眼于防止金融业在依赖于隐形公共担保的情况下不断壮大。只有那些自己承担风险的人,才有资格得到奖励。英国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建立一个真正私有的金融体系。
英国作为金融城所在地所面对的一些更广泛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也将通过上述措施得到解决。当金融城变得更有节制,可能会减少奖金支付。因此,上述举措也将使其它行业更容易吸引到合理比例有才华的毕业生。
但这些提议并不能解决金融城的所有问题。全行业的收费结构和费率往往令人费解,且高得离谱。这说明竞争不足——鉴于危机之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已不复存在或遭到兼并,这一问题将日趋严重。
FSA不应出台更多没有必要的规定,但也不宜管得太少。该监管机构的当务之急不是招徕业务,而是让金融城变得安全而稳定。FSA应与外国监管机构合作,确保金融城内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公司都受到有关方面的适当监管。
伦敦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金融中心的屹立不倒,押注在纳税人继续心甘情愿为国内银行纾困上。英国人习惯了饲养一窝下金蛋的鹅,他们可不会容忍一只信天翁(指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