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8296 44
2017-03-12
不会定量,写的都是定性文章,是否真的走不了学术之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3-12 13:14:17
别的领域不知道,在经济学领域确实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2 13:19: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2 13:40: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2 17:00:47
研究生时代开始写论文,用完全定性的方法(无计量)发表了5篇C,三篇A类(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后期读博开始写点定量文章。
唯一的感受就是,定性文章之所以少,不是期刊不愿意发,是太难写好,思考量太大,加上必须有足够优秀的文笔。
定量文章,大多根据数据结果套用一个解释即可。思考的含金量并不大,况且很多文章就是纯粹为了计量而计量,通篇文章逻辑不顺、解释牵强,更不用说对同一问题同一方法套用不同数据却出现的计量结果抵触等问题了。计量文章魅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对于以前来说,期刊编辑大多不会计量,糊弄一个“看上去不知是什么鬼”的计量,写写解释,就有概率发表,现在想唬住期刊那帮人,很难了。甚至,审稿的时候几乎不看计量,而更注重论文的“讲故事”,这甚至是审稿的核心,这其实和定性写作有莫大的关联。导师以前在某C刊做主编,现在给某权威审稿,简单的感受。

另一个简单的感受是,研究生时代剑走偏锋写定性文章,博士做点计量,觉得计量分析解释等等的思维消耗量大大低于以前。协作效率和中稿率都不错。 我的总结是,当年写定性文章打下的基础。

所以答案是,定性文章恰恰是学术基石,当然奠基的时候是更痛苦一些,但是磨练出来的人,往往很难被人超越,因为计量门槛实在太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2 17:12:06
Pax_Vobiscum 发表于 2017-3-12 17:00
研究生时代开始写论文,用完全定性的方法(无计量)发表了5篇C,三篇A类(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 ...
牛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