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本报记者 邓丽 范晓薇 实习记者 杨澜 庄佳婧 上海报道 2009-9-3 4:01:38
又见环保风暴。这次,风暴眼却在环保系统内部。
在这场由审计署启动的风暴中,有54个机构受到了洗礼。“被风暴”的环保部存在12项问题,尤其引人注目。
9月1日审计署发布的《54部门单位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披露,环保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共涉资金约8.27亿元。
细心人对比去年的审计报告,发现环保部涉及的问题从5条增为12条,金额也从2762万元增加到了8.3亿元,问题包括“虚报项目资金”等多项。而与环保部关系密切的旗下NGO机构,其资金使用情况受到较大质疑。
不仅如此,近日审理的上海环保局副局长严舜钧一案也令环保系统颇为难堪。
与上述审计报告一样,他的受贿始末,揭示了环评这个领域的巨大寻租空间。该案是继去年浙江环保窝案之后的又一个环保大案,并涉及了一些外资咨询企业。
寄生NGO
在这份审计署刚刚公布的审计报告里,环保部的所有问题资金中,一些部属的“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颇为引人注目。
该审计结果第二项中提及,环保部“为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申请财政资金1145万元”。
审计报告指出,这1145万元是2006-2008年间,环保部为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中华环保联合会”的项目申请的财政资金,其中2008年为545万元。截至2008年底,该项目累计支出1137.71万元,结余7.29万元。
由于该份审计报告已反馈给环保部,记者亦从环保部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了相关回应。“比如说中华环保联合会的1000多万,只要不是进自己的腰包,是为了工作,那就只是违规,这种情况是有的,该处理的处理,该纠正的纠正。”上述环保部人士说。
从上述来自环保部内部人士的分析来看,该协会的问题仅是一个财务处置问题,并不严重。但略有疑问之处则在于,这些部门挂靠的直属非财政拨款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财政拨款的费用。
“这几个NGO通常被我们称为寄生NGO。”一位环保领域相关人士称。
据本报记者了解,环保部下属的“寄生NGO”中,除了上述提及的,还有中华环境文化促进会、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多个组织。
本报记者联系上了隶属该协会下属某专业委员会的成员,该成员称,他们是一个民间组织,归中国环保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是非营利组织。联合会的经费来源,除去财政拨款,还有就是“几个企业的赞助”。
其实,这些挂靠部委的协会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直隐性存在。
2008年10月被双规的王磐璞便涉及类似问题。王系中华环境文化促进会的秘书长,据相关报道,其案情与该NGO的账外“小金库”,以及依托国家职能部门的环境测评工作收取企业赞助有关。
尽管案件频发,但这些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却因为没有明晰规定,而迟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都是差额拨款,”上述环保部人士说,“但是很多额度不够,一线员工的工资还需要自己去挣。其实干的很多是政府财政项目,现在不让发工资了,叫人白干活饿肚子也是不行的。”
在这份公布的2008年审计报告中,还提及了其他问题,包括虚报人员经费198.39万元、扩大项目经费使用范围支出679.14万元、项目预算不实1063万元、未经充分论证申报项目预算2500万元、外拨项目经费被挪用262.48万元、虚列支出套取资金56.14万元等各种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