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4479 3
2005-11-06
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城市,而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城市?

今年我偶然翻看了一本书,是1961年一个美国人写的叫《美国伟大城市的生和死》,这本书总结了四个要点,说按照美国城市的发展经验,只要符合这四个要点,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有活力、生机勃勃的城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边看边想,跟中国的城市比照了一下,发现我们的城市建设都是反着做的。

  第一个要点是:城市和城市的区域功能要混合,而不是单一的功能。如果功能单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就没有效率,他每天上下班的时候坐车来回跑,这个城市就会交通拥挤,没有效率,要加入到国际化大城市也没有竞争优势。可是我们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强调一个功能分区,比如西边教育区,东边CBD,方庄,望京居住区……很快地,像方庄、望京就变成一个“卧城”,早上人们开着车跑出来,晚上跑进去,城市里面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在满负荷地运作,人们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显然就会影响这个城市的效率。

  第二点:街区要小。可是中国好多城市在过去几年的规划中,一定要是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整个城市的积累都让这些东西给割断了。

  第三点:要有足够的密度。在中国任何地方都要限制高度、密度、容积率,要做花园式的城市。其实要做花园可以跑到农村去,那哪儿都跟花园一样,之所以要成为一个城市,就是要享受一个城市的繁华。

  前几年我在选择土地的时候,就选择建筑密度最高的地点——北京的CBD。选完后,各方面的专家和领导都说CBD的楼太高了,交通太拥挤了。实际上,只有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区,把它的密度提起来,这个城市里面的商业机会才会多,而且城市密度的提高不一定是增加交通的压力,反而是减少交通的压力。如果城市建筑像铺大饼一样,在一个城市里整个都铺开的话,交通量就会增加;但如果密度比较高,有一些地方我们就可以不开车了,因为步行就可以走到。同时它也把平行的交通、汽车的交通,变成了电梯的垂直交通,所以密度高不见得是增加了交通压力,而反过来是缓解了交通压力。

  第四个要点:不同年代的建筑一定要并存。而在中国只要是建设一个区域,一定有专业用词叫"三通一平""七通一平",就是把地面上拆得干干净净,拆干净后还要挖上十几米的土。

  前一阵我到纽约的一个朋友家,这个朋友住在SOHO区,是世界上排在前几位的富翁。我原来想,去这样一个富翁家,不知道他们家会如何豪华?去了以后才发现,他们家住在纽约过去的巧克力厂的七层,而且他们的电梯还是那种老式电梯,没有按钮,打开铁栅栏后,用一个摇柄往上摇。如果电梯开过了七层,还得先往上摇,再往下摇,才能把电梯跟七层对到一起,上到七层去。到他们家后,发现他们家像厂房一样。转了一圈就到了屋顶,屋顶非常漂亮,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到被炸的世贸大厦。后来我发现在非常漂亮的屋顶上面有一个奇大无比的水塔,说是这是过去巧克力厂的水塔,现在他们家用来放垃圾。我问为什么不拆掉,他说在纽约超过30年的建筑都是文物,一定要保留下来。我站在他们家七层,看到所有的老水塔都是保留下来的。

实际上这就跟一个社会一样,我们现在强调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要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种各样的人都要有;一个城市要能够发展起来,对建筑而言,明朝的建筑要保留,清朝的建筑要保留;国民党建的也要保留,苏联人帮我们建的也得保留,它是一个记忆的延续。而我们现在整个城市都是大拆大建,别说30年,300年的也拆了。

我认真地想了想,一个好的城市应该要具备这本书上说的这四个要点,而这四点也是我做房地产开发十几年来最深的体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11 18:37:00

我看到最近经常探讨的一个热点就是,有关“宜居城市”的排名。

一些相关指标估计可以作为活力城市的参考指标。

比如安全程度,城市交通,文化底蕴,经济发展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2 17:10:00

其实瑞吉斯特在《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中提了一个比较好的术语:紧凑/多样/高效。紧凑也就是楼主说的高密度(不过对高密度地方而言,对资源的压力非常大,比如供水电交通等等,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国内城市规划却是走了很大并且很多地方仍然在走的弯路。组团式规划什么的现在也是城市规划的趋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现在也是沿着这个路在走,过去什么功能区都集中在一起,结果造成了人口、交通、资源等等的过渡集中,带来一系列城市病问题。

个人感觉这种弯路更多的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中央集权体制的惯性力延续,在城市规划上就体现出了功能的集中化和等级形式明显划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7 17:50:32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基础进行规划,留得住乡愁,看似平常,实则难于企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