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的问题显然是和现在媒体的过激反应有关。博士生录取本来就是重面试而非初试。如果要改革博士生招生制度的话,应该取消初试,由考生直接申请,导师自由选择。国外就是如此。
为什么国外可以自由录取,人们不说,而国内的导师自由录取,媒体就会漫骂呢?这就是在不了解博士生招生目的的前提下的过激反应,简单的说就是炒作。朱苏力是个名人,一炒作报纸就发行量上升,仅此而已。
就博士生招生来说,导师首先考虑的是能否辅助其完成研究计划,一般导师都有相应的研究计划,需要博士生参与完成,这个时候当然选择能够完成其计划的,而不是会考试的。其次,关心博士生好不好带。也就是这个学生的理论功底如何。初试看不出功底的,只有面试才能全面测试,如果按照初试成绩,博士论文完不成,岂不是让导师更麻烦?
当然,如果一个考生初试又好,面试又好,那是最好的,如果遇到这种人,一般情况下导师都会想办法录取了。不可能被放弃。要知道,现在国内招博士生遇到这种人简直就是百年难遇啊。如果只有一样好的,即要么初试很好,要么面试很好,导师一般都会选择后者,而不是前者。因为前者不过是考试机器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初试和面试不平衡呢?主要是博士生生员太差,好的硕士生不是出国,就是找到好工作,真正想读博士的少之又少。拿人大经济学院来说,除了俺们少数几个,其他都惨不忍睹。连基本的经济学学术素养都很难具备。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按照损失最小原则决策,在差中选择相对不差的。
被朱苏力否定的那个人俺看了简历,很难具备科研能力,要是俺做导师,也不会录取。
被录取的未必是最好的,但不被录取的一定是不合格的。这一点俺充分相信。在俺们经院,还没有听说很好的学生被放弃的。
社会上就知道按照成绩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博士生要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不是考试,这一点社会并不了解。
至于多出一个人,俺推测可能是参加了别的导师组的面试,有一个相互调剂的原因,法学院不会出现明显的违背程序的事,何况朱苏力也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人。这种情况在经院也会出现的。